而根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主任賀德馨的預測,到2015年,全國累計并網運行的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1億千瓦,年發電量達到1900億千瓦時,風電發電量在全部發電量中的比重有望超過3%。
蓬勃發展的風電市場帶來了激烈的競爭,同時引發了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的高潮,涉及的領域從全新的風機涉及到主要零件的質量提升以及智能系統的升級。業內人士認為,推動新技術開發的根本原因是要進一步降低設備使用壽命在內的能源成本,采用的手段包括優化設計提高風機系統性能和可靠性、降低負荷、降低投資和運營成本。
對于海上風能產業來說,最重要的目標是有效地把20到25年周期內發電成本峰值從目前的約每兆瓦時170歐元,在2020年以前降低到120歐元。陸地風場的能源成本通常要低很多,但是需要努力讓能源成本降低到與常規發電和核電持平的水平甚至更低。
在2012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CWP)上,記者了解到,一項已經發揮巨大作用的創新就是在同一容量標準的風機上安裝更大的葉輪,這同時適用于在海上和陸地兩種風種。率先開創這一趨勢的是維斯塔斯,它近年來推出的葉輪直徑達到100米,許多競爭廠家立即跟進,通用電氣的1.6兆瓦風機葉片也達到100米,而歌美颯最新的2兆瓦風機葉輪直徑達到了114米。10年前,主流2兆瓦的葉輪直徑只有80米,當前的同樣裝機容量條件下葉輪掃過的面積增加了一倍。
另一項與大葉輪并行的趨勢是將風機安裝在更高的塔筒上以獲取更有利的風速。在更高的位置上風速就更加穩定,因而可以延長風機的運轉時間和壽命。據悉,同樣一臺風機在每秒6.7米風速條件下放在100米高度的產能要比放在70米高度多出20%到25%。隨著高度的增加,阻擋和降低風速的自然條件就會逐步減少。在海上,6至7兆瓦機型不斷增加,甚至有望出現10到20兆瓦,然而,這些機型的市場前景完全取決于政府審批,尤其是對最高風機安裝高度的限制。
“目前人們的一個共識是200米的總安裝高度是上限。采用復合結構的Fuhrlander公司設計了一種復合塔筒,混凝土底部有多塊預制結構。而西門子與丹麥的一家鋼結構件制造商聯合開發了一種螺栓緊固式鋼殼多邊形塔筒,它由多邊組合便于運輸和安裝的錐形鋼預制件組成,適合于現場安裝,解決了鋼管型塔筒經常遇到的底部尺寸限制的問題。在我國缺少大型風機安裝設備的現狀下,值得我國學習。”在CWP2012上,一位參展的國內風電設備企業負責人表示。
不管用不用齒輪箱,基本上所有的風機系統都會遇到因風速變化而造成葉輪轉速不均勻的問題,因此需要安裝部分或全功率電子變流器將各種頻率的電流轉化成復合電網標準的50或60赫茲的電流。
記者從展會了解到,目前國際上一些廠商已經開始探索驅動系統的備用解決方案,包括機械-液壓復合驅動,活著單液壓或單機驅動系統,所有這些解決方案都著眼于在葉輪轉速不均的前提下如何保持電機轉速穩定,因而一舉免除使用變流器的需要。
風機常見的是三葉片,并且已經統領市場,然而,雙葉片的風機也并未絕跡,反而不斷有企業試水研制和生產。據悉,至少有4家公司在研制雙葉片機型,目標是投入海上風場應用。
據了解,國內風機研發企業遠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3.6兆瓦E128風機被稱作是可以模塊化生產的機型,該機型在測試階段主要將檢驗兩項創新:一是固定式上風葉輪;而是葉片外側可以旋轉的部分變槳系統。英國的Condor公司則正在開發一款5兆瓦的帶有偏航調控裝置的上風風機,它采用的技術是在高風速下將葉輪平面逐漸調整進入順風狀態。德國的SCD公司研制出了下風式6.5兆瓦中風速海上風機和3兆瓦中速上風風機。這兩種產品的生產許可證都發給了中國的明陽風電集團。其中,3兆瓦產品已經投入商用。
業內專家認為,如果高容量風機被市場接受成為主流產品,它們將給市場提供降低能源成本的巨大空間。對于陸上和海上風機來說,不管采用什么技術,能在單位容量內以最低的壽命內運行成本產出更多發電量的機型,就將是最后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