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轉換裝置將電能轉換成微波或激光等形式(激光也可以直接通過太陽能轉化),并利用天線向地面發送能束。有資料稱,從理論上說,在陽光充足的地球靜止軌道上,每平方米太陽能能產生1336瓦熱量,如果在地球靜止軌道上部署一條寬度為1000米的太陽能光伏電池陣環帶,假定其轉換效率為100%,那么,它在一年中接收到的太陽輻射通量差不多等于目前地球上已知可開采石油儲量所包含的能量總和。
地面接收系統接收空間太陽能電站發射來的能束,再通過轉換裝置將其轉換成為電能。整個過程經歷了太陽能-電能-微波(激光)-電能的能量轉變過程。空間太陽能光伏電站的建造和運行過程還需要包括大型的運載系統,空間運輸系統,及復雜的后勤保障系統。
我國空間太陽能電站發展“四步走”設想
目前,國內空間太陽能光伏電站研究還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主辦的空間太陽能電站發展技術全國研討會上,與會專家提出了我國空間太陽能光伏電站發展“路線圖”。概括起來主要分為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2011年-2020年
充分分析空間太陽能光伏電站的應用需求,開展空間太陽能電站系統方案詳細設計和關鍵技術研究,進行關鍵技術驗證。
重點驗證無線能量傳輸技術、高效大功率太陽能發電技術、大型結構的展開組裝技術和高壓供配電系統,主要有地面大功率無線能量傳輸試驗、地面大型結構展開及裝配技術試驗、地面對平流層飛艇無線能量傳輸試驗、依托空間站的大型結構展開及裝配技術試驗等。
第二階段:2021年-2025年
利用我國的空間站平臺,在航天員參與下,進行我國第一個低軌道空間太陽能電站系統研制,在2025年開展系統驗證。重點驗證大型結構的空間展開及裝配,大型空間聚光系統及其控制,大功率電源管理系統,大型結構的姿態控制技術,無線能量傳輸技術(激光、微波),空間太陽能電站的運行維護管理等。
第三階段:2026年-2040年
在低軌關鍵技術驗證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經濟上和技術上更為可行的空間太陽能電站系統方案和關鍵技術,突破軌道間大功率電推進技術,研制地球同步軌道驗證系統,大約在2030年左右發射,進行空間-地面、空間-空間無線能量傳輸,開展系統驗證,為商業系統的研制提供重要的運行參數。系統運行壽命10年。初步考慮該系統在低軌進行自主空間組裝,并利用空間站和航天員進行部分組裝工作,并解決空間裝配中出現的問題,組裝測試完畢后,整體運送到地球同步軌道。
第四階段:2036年-2050年
結合驗證系統的運行狀況,結合技術發展,研制我國第一個商業化空間太陽能電站系統,實現空間太陽能電站商業運行,運行壽命30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