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業的實力是吹出來的,而地方政府也容易被忽悠。”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電動車協會主席陳清泉日前陳清泉日前披露,“很多地方政府認為,動力電池就是購買幾個設備、采購一些原料,按照國外的成品‘COPY’一下就可以了。但一方面,產品的安全性、可靠性不穩定,另一方面,市場未如當初設想的那樣發展起來。很多企業成了爛攤子,急切地想轉手,這樣的‘燙手山芋’誰愿意接呢?”
10月18日,在“2012年中國國際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與合作高峰論壇暨項目洽談會”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電動車協會主席陳清泉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有很多地方政府委托其介紹投資公司收購或注資其轄區內的新能源電池企業。
陳清泉進一步表示,因為缺乏有效的訂單及市場,國內很多動力電池工業園及基地都處于停產或半飽和狀態。
同日,臺灣立凱電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區總經理楊智偉對本報記者表示,今年4、5月份,業內就已經出現了鋰電池企業倒閉潮,其中以做低端產品為主的深圳境內的電池廠更是倒閉了近半。
記者調查發現,此次電池企業倒閉潮中不乏曾經在國內“聲名顯赫”的企業。
政府很頭疼
“很多企業的實力是吹出來的,而地方政府也容易被忽悠。”陳清泉表示,“很多地方政府認為,動力電池就是購買幾個設備、采購一些原料,按照國外的成品‘COPY’一下就可以了。但一方面,產品的安全性、可靠性不穩定,另一方面,市場未如當初設想的那樣發展起來。很多企業成了爛攤子,急切地想轉手,這樣的‘燙手山芋’誰愿意接呢?”
據記者調查,陳清泉所說的局面在很多地方能夠找到樣本,天津就是一例。
據一位接近天津市政府的業內人士介紹,天津境內主要有中國比克電池股份公司(以下簡稱“比克”)、天津力神電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力神”)、天津市捷威動力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捷威動力”)等三家動力電池企業,除了力神供給江淮、清源、華晨等整車廠外,比克、捷威動力在市場上難覓買家。
成立于2001年的比克,2005年即已成為國內最大的液態鋰離子電池生產基地之一,并在納斯達克上市。然而,老天卻與比克開了一個玩笑。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其傳統的手機、數碼等電池業務出口受損,新能源汽車市場遲遲不見“爆發”,使其產品無路可銷。
比克的境遇在天津不是個案。據了解,成立于2009年的捷威動力,曾被列為天津市重點項目。項目投資7.28億元,建立世界上最先進鋰離子動力電池生產線。當初預計產能為5.1億安時,銷售收入達到50億元。但記者調查發現,該公司從成立之初到現在未見較大訂單,其公司網站也未見整車廠訂購其動力電池的信息。據熟悉該企業的人士透露,捷威動力目前已經放棄新能源動力電池組市場的推廣,轉而研發、生產電動自行車電池。
面對上述企業的境況,天津市招商局某工作人員稱:“我們也感到很頭疼,當初招商引資時,原以為市場會很可觀,沒想到企業面臨訂單少、熬日子的窘況,對于他們資金短缺的現狀,我們也在極力地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