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在世界經濟版圖上,大量的產業集群形成了色彩斑斕、塊狀明顯的“經濟馬賽克”,世界財富大多在這些區域創造。
如今,在中原經濟區的新版圖上,依托一個個產業集聚區形成的產業集群正在拔節速長、生機勃發——
這里既是先進產業集中區、現代化城市功能區和科學發展示范區,也是改革創新試驗區;
這里正在成為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有力支撐,在加快信息化進程中探索著“兩不三新”、“三化協調”科學發展之路。
跨越式發展的“重中之重”
近日,中牟汽車產業集聚區,天氣寒冷,但建設火熱。半個多月前,13個汽車零部件項目在這里集體開工奠基,項目總投資約22億元。
截至目前,中牟汽車產業集聚區已成功引進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43家,全部達產后年產值可達百億元,將形成鄭州汽車產業規模化、鏈條化、集聚化發展。
產業集聚是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
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明確指出,要“以產業集聚區為載體推動集聚發展,培育和引進龍頭型、基地型企業,促進同類企業、關聯企業和配套企業集聚,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
規劃建設產業集聚區是河南省委、省政府根據河南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在對未來發展戰略和實現途徑進行科學判斷的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當前乃至更長一個時期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
時光回溯到2008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突襲而來,全球經濟逆轉而下。河南經濟也到了一個興衰進退的重要關口。要實現新跨越,必須走集約節約和可持續發展的路子。構建“一個載體”、培育“三大體系”的跨越式發展思路就此確立,這個載體就是產業集聚區。
經過4年的發展,產業集聚區綜合帶動效應初步顯現:2012年完成投資突破萬億元,占河南省投資比重達49%,對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68%;主營業務收入占河南省的比重達47%,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70%;規模以上工業從業人員達280萬人,比2011年增加32萬人。產業集聚區主要經濟指標比重均占河南省的40%以上,已成為拉動河南省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
昂起產業發展的“龍頭”
龍年伊始,由河南省省長郭庚茂帶隊的4個觀摩點評小組來了一次“新春走基層”,在3天時間內深入河南省18個市的47個產業集聚區。
中原大地,一艘艘主導產業突出的“巨輪”已經起航——
在洛陽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高新技術企業達69家,全部建有研發中心,其中省級以上研發中心26家;在民權產業集聚區,已入駐制冷企業20家、配套企業30余家,制冷產業集群初具規模,競爭優勢日益突出;在鶴壁金山產業集聚區,消費電子、汽車電子、植保電子等項目紛紛入駐,初步形成了產業鏈完整、集聚度高、擁有關鍵核心技術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
截至2012年年底,河南省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0億元的特色產業集群達55個,超過500億元的產業集聚區達10家。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京文認為,在區域經濟建設中,最重要的是使資金、能源等生產要素更多地向優勢地區集聚,各種資源持續集聚能夠帶來新的增長力。
這種增長力不僅體現在產業集聚產生的綜合帶動效應,也體現在因集聚而調整的產業結構上。
2011年8月,河南省承接產業和技術轉移合作交流洽談會上,2/3的合作果實被產業集聚區“摘走”,彰顯了河南省產業集聚區承載國際國內高層次產業轉移的能力。
在產業轉移的大背景下,通過招商引資、招商選資引入新興產業、優勢企業,已成為河南省各地推進產業集聚、調整產業結構的共同取向。
工業巨頭富士康的到來,引導全球電子信息產業鏈條上的財富源源不斷流向河南。2010年9月,富士康科技園項目進駐航空港區,不到一年時間,累計完成出口17.69億美元。
不僅是電子信息產業,汽車產業、裝備制造產業、食品工業……隨著產業集聚區軟硬環境的日趨完善,河南正成為承接沿海產業轉移的高地。
產城互動的“河南探索”
土地流轉給中鶴集團,村民每年每畝地可得到1200元補助;農民可以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經過培訓即可上崗;生活環境得到了改善,天然氣、暖氣、自來水、綠地樣樣都有。這種“中鶴模式”是“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產城一體”理念在河南省浚縣王莊鎮的具體體現。
著名經濟學家樊綱表示:“工業化就是農民脫離土地的過程,城市化就是農民進城的過程,這兩個過程使我們的經濟更加發展,社會更加和諧。”
在河南,“產城互動”把這兩個過程融合在了一起。
《中原經濟區規劃》要求,規劃建設二三產業集聚發展平臺,以城鎮功能完善吸引產業集聚,以產業集聚促進人口集中,形成以產興城、依城促產、產城互動發展格局。《規劃》特別明確了河南省近年來一直倡導和推進的“產城互動”發展理念,并將河南省實踐探索的產業集聚區、城市新區、商務中心區和特色商業區建設統一納入產業集聚平臺。
“這表明國家對近年來河南省持續探索實踐的充分肯定。”河南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反復說明,“不同于工業園區、高新區,河南的產業集聚區是以若干特色主導產業為支撐,產業集聚特征明顯,產業和城市融合發展,產業結構合理,吸納就業充分的功能區。”
在河南省規模最大的新型農村社區滑縣錦和新城,居民李心連和愛人都在社區附近的產業集聚區內上班。和他們一樣,很多原本打算外出務工的人員選擇了在家門口就業。據統計,2012年河南省集聚區規模以上工業從業人員突破280萬人。
截至2012年三季度,產業集聚區對河南省工業新增從業人員的貢獻率為105.5%,已經成為吸納就業的主渠道;累計實施村莊搬遷工程1267個,搬遷村民23.3萬人,絕大多數適齡村民在附近的產業集聚區就業。
著眼于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河南省重點在縣域內規劃布局了114個產業集聚區,確保每個縣(市)至少規劃布局一個集聚區。所有在縣城周邊布局的集聚區實現了與城區聯動開發,主干道路全部聯網,多數縣城的公交、郵政等市政服務已經覆蓋產業集聚區,學校、醫院、商業服務等城市功能設施圍繞產業集聚區規劃建設。產城互動格局初步形成。
集聚、提升、發展,這是河南產業的光榮夢想,也是建設中原經濟區的生動實踐。2008年探索破題,2009年啟動規劃,2010年全面建設,2011年深入發展,2012年持續提升。2013年,河南產業集聚區建設已進入了提速增效的新階段:這里正在成為縣域經濟的增長極、轉型升級的突破口、開放招商的落腳點、就業增收的主渠道、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發動機”。
華夏腹地,支撐中原經濟區建設的產業力量正在集聚、勃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