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周,我國中東部地區出現了大范圍的霧霾天氣,天津、河北、湖北等地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霧霾天氣。一時間,PM2.5成為了網上的熱議詞匯,口罩也成為了熱銷產品。
在中國工業化建設的這幾十年,也許沒有人會想到,當我們取得了經濟的高速發展,當我們逐步贏得了國際的話語權,而我們卻丟失了人類最賴以生存的環境與空氣。“呼吸”這個再簡單不過的動作變得如此艱難。
有美國報道稱,近兩周的持續霧霾天氣,為中國的工業化發展敲響了警鐘。而一家美國主流媒體用這樣的話形容中國首都令世界吃驚的瘋狂霧霾天,它們驚訝于北京當日的空氣污染指數竟是世界衛生組織指導標準的35倍,驚訝于人們不借助工具,就能在空氣中嗅出尾氣與煤塵。
這場據稱是北京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霧霾,以及2011年6月水淹帝都的大雨,令中國高速的經濟發展與城市化,成了不少人眼中的表面光鮮。
一味只求速度,不重質量,一味只求發展,不重環境,如今,我們終于嘗到了惡果。
實際上,中國城市正在重復很多發達國家走過的老路,比如放任汽車數量的膨脹,比如沒有吸取60年前倫敦煙霧事件的教訓,中國必須下決心把握好一種平衡,平衡的一端是環境保護,另一端則是持續發展。
自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之后,中國逐步意識到了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的重要性,開始緊密制定一系列節能減排目標,各大耗能企業也積極響應號召,充分認識到節能減排不僅利于企業發展,更利于社會的意義,紛紛采用各種節能自動化技術……一場由政府推動的節能減排風潮正在中國興起。
而實際上,要想中國環境保護、節能減排事業取得突破性進展,只有由上而下的政府推動是不行的,更多的應該依賴于人民的自覺性。節能減排,從我做起。比如每周少開一天車,每天少抽一支煙等,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為,如果中國13億人口都在做,積聚起來就將會產生質的變化。
我們的環境,需要我們自己去打造。先進的自動化技術固然可以極大程度地實現節能減排,但是只有理念上的轉變才能從根本上推動中國的節能減排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