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7日,全國能源工作會議強調,今年全國能源系統將重點做好八個方面工作,其中包括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等。會議還提出2013年實現全國光伏發電裝機1000萬千瓦的發展目標。
行業人士這樣評價,近期的會議和政策,猶如強心劑,將對國內光伏電站的開發起到極大促進和助力作用。但是,在熱潮掀起之時,專家也預警,國內光伏電站建設已有過度開發的苗頭。大量電站建成卻未運營,就像新建卻空置的房屋,對于整個產業來說,最終可能會引發嚴重的資金鏈危機。
BT模式:買方市場形成
完整的光伏電站產業鏈包括:多晶硅生產企業、上游組件制造企業、開發電站的系統集成商、運營電站的電站業主,以及購買電力的用戶等。和其他環節相比,光伏電站開發由于在技術、市嘗資金及產業鏈四大方面的競爭門檻較高,無疑是全產業鏈中綜合競爭能力最強的一環。
2012年9月,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光伏電站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1元和1.15元兩個標準,以光伏發電1.4~1.5元左右的成本計算,加上政府補貼電價,光伏發電仍然有利可圖。利好一出,受困于產能過剩和貿易壁壘寒冬的光伏制造企業為消耗庫存,盤活資金,紛紛跨步,涉足下游,加大電站投資力度。此外,包括國電、大唐、中電投等大型電力國企在內的各路資本也參與其中,隨著競爭主體多元化,業界掀起了電站開發熱潮。
但是,值得關注的是,和一些擁有光伏產業相關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企業的BOT(建設-運營-轉售)光伏電站運營模式相比,大多數光伏制造更傾向于BT(建設電站-轉售)模式。由于BT模式的進入門檻較低,以電站建設平均成本15元/瓦計算,建成電站能以高于16.5元/瓦的價格轉售,其凈利潤率明顯高于嚴重虧損的傳統光伏制造業務。
BT模式中影響企業利潤率的,主要是電站的售出價格。國內光伏電站的收購方主要為國有電力公司、基金投資公司等。一方面,制造商一窩蜂地涌入市場開發電站,希望能把握則將實現近10%的凈利潤率;另一方面,電力公司也逐步轉向自己投資建設電站,基金投資公司也日趨謹慎,都導致電站轉讓市場成為買方市常。
此外,由于制造商急于消化庫存,光伏組件價格進入快速下降通道。公開數據顯示,過去6年中,光伏組件價格下降86.6%,系統價格下降了83.3%,目前包括龍頭企業在內的光伏產品毛利率均低于10%,有的甚至出現負毛利率。隨著組件、系統等價格的下降,更加劇了光伏電站銷售的“價格戰”,使BT模式利潤率快速下滑。
以上種種情況,都不免令人產生這樣的擔憂:電站開發過度,越來越多的電站建成卻賣不出去。一旦電站賣不出去,制造商不僅將面臨資金占用壓力,其自身運營電站還可能導致虧損。中銀國際證券預算顯示,當電站銷售價格下降到9元/瓦時,BT模式的凈利潤率只有0.6%,電站運營7年才能達到盈虧平衡,企業資金無法快速回籠,可能面臨資金鏈斷裂風險。
更為雪上加霜的,是“倒賣路條”怪象。“路條”指包括組件、系統部件及施工、電站項目等在內的政府批文。公共媒體曝光過國內光伏電站開發的重點地區----青海省的“路條市潮:一個10兆瓦電站的路條經倒手后可以從60萬~70萬元賣到200萬元。業內人士透露,甘肅、新疆光伏電站“路條”的價格更是翻番。高企的路條費,間接拉升了企業投資電站的成本,加大了后續資金風險爆發的隱患。
風險:從顯現到驟增
電站開發不是金融游戲,資金鏈危機可以將企業置于死地。數據顯示,2012年前三季度,包括無錫尚德電力、賽維LDK和英利綠色能源等龍頭在內的幾乎全部光伏企業均持續虧損,尚德和賽維還一度盛傳破產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