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8日召開,從此前的報道和信息看,中央已明確應對金融危機的基本思路,就是著眼于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利民生,通過出臺一系列經濟政策,保持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在中國經濟迫切需要新的動力支持時,廣大科技工作者不能置身事外,應通過自己的創造性勞動,在推動科學發展的偉大實踐中展露才華、奉獻智慧、作出貢獻。
今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實現從無到有的轉變,在近乎空白的基礎上推進了工業化;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實現從少到多的轉變,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支持下加快了工業化與現代化進程;而當前的國際經濟形勢與下一階段的競爭現實,要求中國經濟實現新的轉變,就是從數量型增長轉向質量型增長。這一轉變的實現,必須從主要依賴資本和勞動力投入轉向更加依賴科技創新。
在供過于求的市場背景下,提升核心競爭優勢的主要因素是科技,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突破方向在科技。面對國民經濟對科技創新的重大需求,科技工作者責無旁貸。必須看到,我國目前的科技創新還不能適應國民經濟的需求,科技創新在推動經濟增長中的貢獻還十分有限,科技創新還沒有完全發揮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據德國《經濟》周刊最近的研究:相對中國產品,德國產品的質量在過去10年中甚至擴大了領先優勢,雙方在技術水平和工藝質量上的差距并沒有縮小。
從全球的工業化歷程看,世界經濟重心從歐洲大陸向北美轉移,伴隨著技術創新重心由歐洲向北美轉移。日本在二戰以后的經濟崛起,也以大批在全球有影響力的技術創新成果的突破為標志。我國目前還處在對發達國家的經濟追趕階段,也處在對發達國家的技術追趕階段。這一時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一定是科技需求的快速擴大期,當然也是科技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對中國來說,沒有技術追趕的實質性突破和技術差距的明顯縮小,經濟追趕就受到限制。反過來看,作為一個后起的發展中國家,我們對全球技術創新的制高點比較清楚,各類產業與發達國家“點對點”的技術差距一目了然,這可以減少研發彎路,是實現技術追趕的有利條件。
推動科技創新必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國家的科技資金、技術力量的配置方向,要服從服務于科學發展的需要,向重點產業的先進技術前沿配置,向共性技術與關鍵技術的突破區位配置,向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支撐領域配置,向能夠多出成果和出好成果的中青年群體配置。以解決技術難題、突破技術瓶頸、加強技術設計、提供技術服務的努力,為國家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提供基礎支持。與此同時,針對國民經濟與社會的諸多需求,也應重視將資源向公共服務的技術需求配置,向生態建設和節能減排的技術領域配置,為國民經濟與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保障。
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必須推動體制改革。從本質上看,凝結在產品中的技術競爭是爭奪消費者貨幣選票的橫向競爭,而我國目前的技術投入與產業技術關聯關系還依賴于縱向配置。企業需要的橫向技術支持,研發機構不能有效滿足;而研發機構提供的向上負責的論文、產品和專利等成果,企業又難以利用。這種市場錯位型的科技資源配置格局,必須加以改變。國家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關鍵還必須以企業為技術創新主體,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打通產業資本與技術資本之間的橫向聯系通道,以資本為紐帶對企業和應用型科研院所的分離關系進行有效整合,以體制與技術創新推動企業產品結構與產品質量的升級。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不僅需要從國家宏觀層面構筑服務于科學發展的科技新體制、新機制,也要從微觀層面形成有利于科研人員發揮作用的激勵機制。做到此點并不容易,一些公器私用、隨意設置規則以及隨心所欲進行“內部人控制”的咄咄怪事并不少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關鍵在領導。要通過科學發展觀的深入學習,加快形成科研院所公正、規范、透明、合理的新體制,促進科研院所轉變職能,更好地為科學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