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在太原鋼鐵集團,打造冶金數字智造生產模式,實現冶金生產“兩化”融合,讓這個傳統的冶金企業誕生了一組又一組令人眼前一亮的數字。
銷售訂單轉入生產過程的時間由4天變成了1天;不銹鋼冷板的制造周期由27天變成了21天;采購計劃的傳遞周期由7天變成了2天,這一系列數字的變化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在太鋼集團煉鋼二廠的檢化驗中心,7臺全自動工業機器人正在以一分半鐘取一個樣品的速度忙碌著,電腦屏幕上不同樣品的化學成分值也在以同樣的速度不斷更新。
太鋼集團技術中心工程師張爽:我們現在看到的數據就是爐前正在冶煉的鋼水化學分析成分,綠色的部分表示樣品的正常分析數值,黃色的模塊表示異常值,當我們在檢化驗界面看到成分的時候,爐前的現場操作工人在他的界面上同時也能夠看到我們分析到的數值。
煉鋼二廠是太鋼的核心部門之一,全廠80%的碳鋼和不銹鋼在這里冶煉出爐,之前爐子里的鋼水要派專人送到檢化驗中心,再經過48小時的人工檢驗后檢測結果才能送回車間,生產等分析制約著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F在,由7雙機器手和兩臺電腦組成的信息化分析系統完全代替了人工檢驗,而一個機器人所完成的工作相當于12個人的總和,整個檢化驗過程也縮短了三分之二。
太鋼集團檢化驗中心項目負責人鄭效東:我們這條線上了以后對生產的支持比較大,現在一爐鋼可以節約2到3分鐘時間,按轉爐每天30爐鋼計算,理論上計算可以節約60分鐘,每天就可以多煉一爐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