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近日在北京舉行。一般而言,該會議是為次年經濟工作定下基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國際金融危機已從發達國家向新興市場經濟體蔓延,且從金融領域擴散到實體經濟領域的背景下,這一次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為海內外輿論關注。
這次會議,明確提出了2009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即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換言之,保經濟增長,將成為一段時間里最為迫切而關鍵的政策目標。
那么,保增長究竟意味著什么,其完整而準確的含義是怎樣的?對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給出了清晰的答案。會議指出,要把擴大內需作為保增長的根本途徑,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作為保增長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作為保增長的強大動力,把改善民生作為保增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毫無疑問,擴內需、調結構,以及改善民生,都和保增長的時代任務密切相關。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投資、出口和消費這三駕馬車已然失衡,因此唯有在想方設法穩定外部需求的同時,進一步擴大內部需求,方能夯實經濟的地基,抵御來自外部環境中的不測風險。
同時,保增長的含義也遠遠不止于單純的GDP的增長,還包含著經濟結構的調整、經濟模式的轉型。也就是說,保持增長速度要和提高質量效益相統一,要進一步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
進一步看,改善民生是保增長的根本目的所在。這意味著,著力解決涉及群眾利益的難點熱點問題,完善收入再分配制度的改革,努力提高民眾的收入水平,實現“民富”與“國富”雙重目標的共同推進,將毫無疑義地成為保增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人們自然很關心,保增長的任務究竟該如何來實現。事實上,在這次經濟工作會議之前,宏觀經濟政策就已基本明確,即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在具體的落實上,政府此前已推出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并配以降息等貨幣政策措施等。無疑,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后,還會有一些具體政策陸續出臺,落實結構性減稅等既定目標。
現在的關鍵問題是,保增長的任務已定,方向已明,核心動力在哪里?顯然,動力還是來自于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中國的改革開放之路已經走過了30年,其成就舉世矚目。中國經濟的下一步發展,還需要依賴于改革的深化,尤其是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的深化,以及提升對外開放的水平。可以說,如果沒有改革的深化,保增長政策目標的實現,將大受影響。
事實上,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是30年來改革任務的一個延續。包括農村體制、價格體制、金融體制、國有企業等重點領域,深化改革的迫切性與重要性已十分凸顯,成品油價稅費改革、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等正在進行中的改革,如果改革目標抓得準,攻堅戰打得漂亮,無疑將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
誠然,新的階段當中,各項改革事業都很繁重,任務都很緊迫,但比較而言,行政體制改革更顯迫切。原因在于,改革是個環環相扣的工程,以往不到位的行政體制改革在某種意義上已成為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瓶頸,或者對其他領域的改革工作形成了束縛,如金融體制改革以及一些要素市場改革的滯后,其背后就有著行政體制改革遲緩的因素。
此后一段時間里,行政體制改革的重心應是落在政府職能轉變和職能配置領域,并著力提高行政效率以及規范行政權力。行政體制改革的深入,將有助于保增長的“戰斗”不打亂仗;有助于民主決策和科學決策;有助于避免公共利益被部門利益挾持;還有助于減少腐敗現象。
不難發現,就在政府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公布之后,已經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現象。比如,一些壟斷部門獲得資源的能力十分強大;比如,比較于一些基建項目,財政資金在社會性支出上的份額過小;還比如,一些地方已經出現了草率決策的苗頭,不顧實際能力,盲目推出保增長的計劃,等等。這些現象的出現,與行政體制的現狀是有關系的,與一些地方拉動GDP心切的心理也是有關系的。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將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途徑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