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論壇是與第一屆智慧城市與智能系統國際論壇同期舉行
由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香港中文大學、智慧中國(控股)有限公司(CSST 成員企業)及香港工程科學院承辦的“第156次中國工程科技論壇暨第一屆智慧城市與智能系統國際論壇”今日于香港科學園高錕會議中心隆重舉行,獲得圓滿成功。
本次論壇以“智慧城市與智能系統:前沿問題與應用”為主題,是一次國際性智慧城市與智能系統的學術盛會。與會的演講者與嘉賓均為全球智慧城市與智能系統的專家,包括二十余位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香港工程科學院、英國皇家工程院、法國國家技術科學院的院士、多位來自全球各地的智慧城市代表、香港中文大學的教授專家、以及來自智慧中國等產業界、投資界的嘉賓。眾位嘉賓學者齊聚一堂,共同分析世界智慧城市發展中的機遇與挑戰,深入探討促進智慧城市發展的科學問題、相關的前沿理論及技術,挖掘智能系統在智慧城市發展中的作用與功能,將對智慧城市與智能系統方面的戰略規劃提供指導意見。
上午九點整,論壇正式拉開帷幕。組委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徐揚生首先致歡迎辭。隨后,各主承辦單位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潘云鶴,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智慧中國(控股)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葉永佳,香港工程科學院院長李行偉,以及香港特區政府代表,創新科技署科學顧問余安正教授亦分別致辭。
隨后,上午的主題演講在徐揚生院士主持下正式開始。
作為第一名主題演講嘉賓,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潘云鶴首先發表講話,闡釋“中國的智能城市 (iCity) 建設”。報告首先介紹中國城市智能化概念的變遷,從以網絡組合為基礎、以信息技術高度集成和信息資源綜合應用為主要特征的模式,發展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方式。潘院士認為,智能城市的重點建設內容應包括城市建設、城市信息、城市產業、城市管理這四方面。
隨后,美國智能城市論壇主席 John Jung 則與大家分享在全球發展智慧小區建設的經驗。他表示,近年來,全球在發展“智能”或“智慧”城市的發展過程中,都不約而同地了解到一個受制于網絡帶寬的經濟所遭遇的巨大挑戰。如今在無線網絡、高速寬帶技術的支持下,小區的轉型更具備可能性,小區的規劃者及決策者成為打造真正智慧小區的關鍵。
來自荷蘭阿姆斯特丹KPN的智慧城市高級代表 Pim Stevens 以阿姆斯特丹為例,解剖阿姆斯特丹如何從社會可持續性發展、智慧空間及家居、創新服務及信息建設等方面,成功打造一個智慧城市。
上午的最后一名演講嘉賓是來自國內智慧城市產業界翹楚企業 CSST 的首席戰略官兼高級副總裁曹國輝。曹國輝深入闡述了CSST建設智慧低碳新城的思考與實踐經驗。他提到,智慧城市是可以通過行之有效的手段對有限的資源進行最優調配,平衡城市發展的各方需求,實現城市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的城市。他反復強調了安全、便捷、高效、健康、低碳、文化的現代智慧城市建設理念,并從規劃、建設、運營幾大方面對智慧低碳新城的建設進行了全方位總結。
上午的主題演講環節完畢后,各參會人員在會場展區參觀了香港中文大學 -- 智慧中國“機器人與智慧城市研究中心”,和智慧中國研究院在智慧城市方面的研究成果,現場展示內容包括:替身機器人、巡邏機器人、救援機器人、基于混合儲能的能量云平臺、智慧樓宇平臺、公安實戰平臺、報警運營平臺、智能視頻分析平臺等,嘉賓們饒有興趣的觀看了產品演示,并對研發成果表示了贊許。
下午兩點,論壇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李德毅的主持下繼續。
首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以“智慧城市:概念、支撐技術及應用”為題,開始下午的主題演講。李德仁認為,智能城市是在數字城市的基礎上,通過物聯網將現實世界與虛擬數字世界進行有效的融合,建立一個可視、可量測、可感知、可控制的智能化城市管理與運營機制。報告介紹了從數字城市發展到智慧城市的趨勢,并提出在數字城市的基礎上有機融合物聯網和云計算技術的智慧城市概念,智慧城市的特征及相關關鍵技術,還針對當前智慧城市建設中可開展的相關應用進行了詳細介紹。
隨后,來自世界銀行可持續發展網絡的 Dennis Linders 在發言中提出,城市科學的興起提倡大力利用智慧城市的各項技術突破及數據分析能力,讓所有城市成為學習型城市,解決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面臨的難題,并以系統、嚴謹及開放的方式評估各城市策劃的項目及投資。嶄新的科學領域深信,城市縱然有其獨特一面,面對的挑戰卻可能大同小異,因此意味著城市間可以互相交流解決方案及經驗。要確保知識交流無阻,城市之間可以通過全新的方法互相分享學習,合作打造通用解決方案。
及后,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天二院研究員李伯虎講解“‘云制造’-- 一種智慧城市制造業的新模式及新手段”,重點分析智能城市中心制造業面臨的挑戰、對策及制造業信息化的內涵與發展,提出了云制造定義、運行架構、系統體系結構、技術體系、典型技術特征及其服務對象與內容,論述了“云制造”是制造信息化的一種新模式和新手段,是“云制造”在制造領域的落地與延伸。
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ARUP集團副主席陳嘉正則分享“邁向‘智慧’:建筑物與城市”,表示城鎮他為現有城市的基建帶來沉重的壓力,為新市鎮的規劃增加復雜性。在節能減排的大網領下,同時做到可持續經濟增長,是當下極重要的課題。迅速發展的信息及通訊科技帶來范式轉移及令人振奮的新機會。這些智能科技,能為具智慧及高效的能源及其他資源運用,提供新解決方案,從而提升城市生活的宜居性。
最后,由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法國國家技術科學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學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呂堅發表“智能城市中的核心元素先進材料的集成:概念,工藝及應用”。他在講演中指出,先進材料是發展智能城市的核心元素,它們在非碳能源的制造,儲存、分配、先進節能交通工具和綠色家居與樓宇的發展中都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現代信息社會通訊工具、多層次的信息采集,輸送儲備及傳感器系統的發展都離不開先進材料的發展。此外,新型材料的集成將如何為能城市提供高效、低碳、節能及智能化的系統重要性。
本次論壇及相關活動成功邀請內地、香港及海外專家,一同分析世界智慧城市發展中的機遇與挑戰,深入探討促進智慧城市發展的科學問題、相關的前沿理論及技術,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國內外主流媒體亦跟蹤報道歷屆論壇盛況。
附件:主承辦單位介紹
中國工程院
中國工程院是我國工程技術界的最高榮譽性、咨詢性學術機構,由院士組成,對國家重要工程科學與技術問題開展戰略研究,提供決策咨詢,致力于促進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
其主要任務是促進全國工程科學技術界的團結與合作,推動我國工程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加強工程科學技術隊伍和優秀人才的建設與培養,為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服務。
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
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是中國工程院9個學部之一,由院士組成,現共有110名院士。院士學科專業覆蓋電子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與技術、儀器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技術6大領域,包括25個二級學科。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成立于1963年,為研究型綜合大學,以“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為使命,蹈厲奮發,志在千里。我們的使命是在各個學科領域,全面綜合地進行教學與研究,提供公共服務,致力于保存、創造、應用及傳播知識,以滿足香港、全中國,以至世界各地人民的需要,并為人類的福祉作出貢獻。我們的愿景是努力成為香港、全國及國際公認的第一流研究型綜合大學,并使我校建立于雙語及跨文化傳統的學生教育、學術成果及社會貢獻,均保持在卓越水平。我們的校訓為“博文約禮”。知識深廣謂之博文,遵守禮儀謂之約禮。
智慧中國(控股)有限公司
智慧中國致力于打造智慧低碳城市綜合運營商,專業承攬智慧低碳城市的總包業務,提供涵蓋智慧低碳城市頂層規劃設計、部分領域分包、工程施工和運營服務等綜合業務,為各行業應用領域提供全方位城市級智慧化解決方案和大型集成項目實施。
公司率先在國內提出智慧低碳新城建設規劃思路及建設理念,打造宜業、宜商、宜居、宜學、宜游的智慧低碳城市,被譽為國內智慧城市建設的領軍企業,并已成為目前國內市場上唯一一家真正有實力承接城市級智慧城市項目的運營商。
主要業務涉及:智慧低碳城市系統、智慧產業園、智能交通、國際集成工程等領域。
香港工程科學院
香港工程科學院于1994年由鐘士元爵士、高錕教授、張佑啟教授等八位香港杰出工程師領袖所創立。當時是因應香港即將回歸中國,社會需要一個高層次、中立及本土工程專業機構對小區長期發展提供意見。
香港工程科學院由香港杰出專業工程師組成。院士由不同工程科學或應用領域有卓越成就并且獲業界公認的領袖中遴選加入,總人數依章程以60人為上限,其中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焯芬、陳清泉、徐揚生等教授及多位海外國家工程院院士?,F屆院長由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李行偉教授擔任。
本院院士秉承成立宗旨,支持本院能達成追求、鼓勵及保持工程卓越的目標,定期舉行多項活動,支持高等工程科學、教育和研究,舉辦講座、會議和研討會,并就工程專業事項向政府和其他機構提供中立和策略性專業意見。
香港工程科學院多年來多次與中國及海外國家工程院進行交流活動,包括工程管理、高科技商業轉移、工程教育、物流、能源、智能電網、智慧城市等領域,并邀請中國工程院士參與每年舉辦的院士杰出講座。
《物聯網-智慧城市》傳媒
“物聯網-智慧城市”傳媒機構創立于2011年4月,總部設于深圳,在北京、廣州、上海、香港等地均設有分支機構。傳播形式涵蓋行業雜志、B2B網站、展覽、會議、評選、項目咨詢及市場研究。經過一年多發展,現已成為國內物聯網、智慧城市領域頗具影響力的媒體傳播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