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同步這個名詞是在十八大期間提出的,也就是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從兩化到加入自動化的三化,再到今天所指的四化,伴隨經濟的發展與科技的創新,使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時代的進步。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更不能回避的問題是,城鎮化的來襲讓人們淹沒在了高樓大廈之中,更讓環境問題愈演愈烈。
有這樣一串數字,目前城市的面積占地球表面面積的2%,人口占世界人口的50%,能耗占全球能源消耗的75%,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的80%。而到2050年,城市人口將占世界人口的70%。這也就意味著,40年后的城市容量將比過去4000年發展的城市容量翻一番。與此同時,城市的能耗與二氧化碳排放量又將如何變化呢?我們懼怕看到令人瞠目的龐大數字,但我們應該也必須知道,如果城鎮化的發展仍要繼續利用工業腐蝕環境,用鋼筋水泥造就GDP的話,健康可持續的生存對于下一代而言將是一種奢望。
當城鎮化作為四化建設之一備受關注之時,它同時成為了自動化廠商們的“新寵”。城鎮化意味著智能,而自動化技術無疑是實現智能城市的核心力量。智能交通、智能電力、智能建筑、智能安全、智能醫療、智能家居、智能教育等各種智能化的逐步建設,令城市趨于數字化、信息化與網絡化,從而更全面提升了城市生產、管理、運行的現代化水平。一連串的“智能”給自動化領域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在大數據到來之際,物聯網不再專屬于自動化,云計算也不再專屬于IT業。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強調集中技術力量共同發展,這一融合既是提高經濟效率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工業經濟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城鎮化的加入為工業化創造了空間依托,但又需要利用智能化的方式使工業化和城鎮化形成良性互動,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簡言之,無論哪種形式的發展,技術都是推動這一切的因素。
2013年6月,新一輪城鎮化規劃正在制定中,而城市群作為未來城鎮化發展的主體形態被賦予更多關注。地方為進入城鎮群規劃各顯神通,而專家則認為,不恰當地用行政權力捏合城市群容易引發“城市病”。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各方的協作。在工業經濟形勢一路下滑的這兩年,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投入是自動化廠商的明智之選,而助力城鎮化的發展以及智能城市的構建更是當下與未來發展的著眼點。通過城市、社區和企業之間的合作,以及全球性產業參與者和本地產業參與者之間的跨部門、跨城市領域的協作必將實現預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