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作為先進制造業的重要裝備和手段,工業機器人可以說是衡量一個國家制造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標志之一。面對極具發展潛力的市場,青島市將機器人產業作為裝備制造業的重中之重,通過加大工業機器人企業引進和培育力度及政策資金扶持,著力打造我國北方最大的工業機器人產業基地。
一款“青島造”機器人。
機器人產業初具規模
5月17日,位于青島高新區的青島華東工程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東機械)的車間里,各種類別的機器人目不暇接,排列有序,就像一個“整裝待發”的機器人戰隊。
公司技術總監戴昆正和同事們為這些“大塊頭”做著交付使用前的測試。“這些都是為全國各地的企業量身定做的,主要用于鍛壓、鑄造、熱處理等行業,可替代人工24小時不間斷地在高溫、高粉塵、高油污、重載等惡劣環境中作業。”戴昆介紹。
今年43歲的戴昆曾在美國留學并從事機器人相關科研10年,2010年回國后,與華東機械的一次項目合作,讓這位留美博士成為該公司的一員,其機械設計與鍛壓結合的專業背景得以在公司“大顯身手”。在機器人設計過程中,戴昆引入了國外先進的計算機仿真模擬技術,機器人結構得以大大優化。目前,公司生產的全液壓重載工業機器人在控制、速度、精度等方面均領先于國內同行業水平。
目前,在青島,以華東機械為代表的機器人產業已初具規模,僅青島高新區就已聚集了諾力達碼垛機器人、寶佳搬運機器人等11個項目。同時,軟控股份、海爾集團等企業在橡膠、家電等領域實現突破,并產生了科捷自動化、海爾機器人等行業領軍企業,初步形成了工業機器人應用領域的特色。
集中精力推進“青島造”
作為先進制造業的重要裝備和手段,工業機器人可以說是衡量一個國家制造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標志之一。有統計顯示,在日本每萬名工人擁有機器人450臺,韓國為260臺,而中國僅為25臺。未來幾年,我國將成為全球機器人裝機量最大的國家。面對極具發展潛力的市場,青島市確定,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重點培育和發展工業機器人產業。
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載體的支撐。5月15日,青島國際機器人產業園開園,并吸引安川電機、海爾集團、橡膠谷公司、雷霆重工、碩泰科技等機器人項目落戶。根據規劃,產業園占地1000畝,將重點吸引日本、韓國、歐美以及中國國內的優秀機器人研發制造企業以及配套企業入駐,計劃3年時間吸引30家機器人研發制造企業入園,打造我國北方最大的工業機器人產業基地。
“青島在機器人產業方面起步較早,不僅有產業基礎,而且具有較大的市場容量。去年,高新區的機器人產業產值已達到了1.5億元,成為產業發展的新亮點。”青島高新區管委副主任尚立群介紹,“目前,市里已經把機器人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來抓,在高新區內布局了機器人產業園區,區里已組建起專業的招商團隊,并成立了機器人和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推進辦公室,集中精力推進機器人產業發展。”
抱團“創新”
從全國看,機器人的產業化發展均不盡如人意,在國外企業的先發優勢下,國內企業走的都是傳統的模仿跟蹤發展路線,缺乏自主創新。對于青島自己的機器人產業,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自身都將技術創新視為頭等要務。
涉足機器人行業7年來,青島諾力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杜維力已深知創新對于這個行業有多重要。“2006年剛涉足這個行業時,國外企業控制著機器人本體的核心部件,從價格到渠道,國內企業均被國外企業綁架。很多企業辛辛苦苦接了不少訂單,看似實現千萬產值,實則白白為國外企業打工。”不甘心“受控制”的杜維力下決心造出自主研發的機器人。于是,她奔走全國,尋找技術創新團隊,并在2009年與中國航天航空大學等院所建立合作關系,合力研制碼垛機器人,今年,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青島造”機器人在諾力達研制成功,技術上可完全取代日本機器人,但成本只有日本機器人的一半。
伴隨青島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對產業和市場有著高度敏感和關注的杜維力意識到,何不通過聯合業內企業共同研發制造?在她的推動下,不久前,“青島市智能機器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正式獲批成立,包括哈爾濱工業大學、山東科技大學等5家科研院所和19家工業機器人企業,強強聯合、優勢互補,讓“青島造”機器人廣納各家所長,提高國內外市場的知名度。
據介紹,目前,青島市已在高新區建立了市級智能機器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機器人本體機構研究實驗室、控制系統研究實驗室、智能夾具研究實驗室。為推動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青島相關部門正在醞釀出臺有利于機器人創新發展和人才、資金、技術引進的相關優惠、扶持政策。據透露,對于機器人專業人才,將按照“人才特區”政策給予住房、落戶等優惠措施;對于機器人相關企業或將實行免稅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