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報
日前,工信部和國家質檢總局聯合印發《關于組織實施電機能效提升計劃(2013-2015年)的通知》,擬用3年時間,組織和動員全系統力量,通過政策引導、標準約束、監督檢察等手段以及市場化的運作機制,從電機生產、應用及回收再制造領域全面提升電機能效,促進電機產業轉型升級。
據工信部提供的資料顯示,通過推廣高效電機、淘汰在用低效電機、對低效電機進行高效再制造,以及對電機系統根據其負載特性和運行工況進行匹配節能改造,可從整體上提升電機系統效率5-8個百分點,年可實現節電1300-2300億千瓦時,約相當于兩個三峽電站的發電量。
電機系統效率提升空間大
據統計測算,2011年,我國電機保有量約17億千瓦,總耗電量約3萬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總用電量的64%,其中工業領域電機總用電量為2.6萬億千瓦時,約占工業用電的75%。
在不久前召開的中國電工裝備創新和發展論壇上,業內人士也告訴記者,電機及系統節能一直被認為是我國節能降耗潛力最大的領域,我國的電機效率僅為87%,而發達國家已經達到91%以上,美國更是達到了93%,我國的電機行業存在巨大的節能空間。
實際上,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國電機能效水平近年來逐步提高,但總體能效水平仍然較低。從電機自身看,我國電機效率平均水平比國外低3-5個百分點,目前在用的高效電機僅占3%左右;從電機系統看,因匹配不合理、調節方式落后等原因,電機系統運行效率比國外先進水平低10-20個百分點。低效電機的大量使用造成巨大的用電浪費。工業領域電機能效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可年節約用電260億千瓦時左右。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的發展環境,全球主要發達國家都將提高電機能效作為重要的節能措施。2008年國際電工技術委員會(IEC)制定了全球統一的電機能效分級標準并統一了測試方法;美國從1997年開始強制推行高效電機,2011年又強制推行超高效電機;歐洲于2011年也開始強制推行高效電機。
記者了解到,我國2006年發布了電機能效標準(GB18613-2006),近年來參照IEC標準組織進行了修訂,新標準(GB18613-2012)已于2012年9月1日正式實施。按照國家新標準,我國現在生產的電機產品絕大多數都不是高效的(高效電機是指達到或優于GB18613-2012標準中節能評價值的電機)。為加快推動工業節能降耗,必須大力提升電機能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