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2年開始,“大數據(BigData)”,從一個海外生詞變成了國內熱詞。其中,兩個大數據經典案例被津津樂道:其一,谷歌公司利用海量搜索數據,成功預測2013年美國流感暴發;其二,微軟公司通過大數據分析處理,對新一屆奧斯卡金像獎作出“預言”,結果除“最佳導演”外,其余13項大獎全部命中。一時間,人們對各類大數據應用暢想紛紛。
大數據,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透過目前主流軟件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并整理成為幫助企業經營決策更積極目的的資訊。由此可見,“大數據”并不是一項技術,而是由于不斷增長的數據量和數據種類而逐漸衍生出來的一種現象。大數據技術的戰略意義不在于掌握龐大的數據信息,而在于對這些含有意義的數據進行專業化處理。換言之,如果把大數據比作一種產業,那么這種產業實現盈利的關鍵,在于提高對數據的“加工能力”,通過“加工”實現數據的“增值”。
縱觀大數據產業,自動化技術在數據的采集、傳輸等環節中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這也是近年來智能傳感器、智能儀表、工業網絡技術發展迅速的重要原因。而在更為重要的數據分析環節,大數據也正在給自動化帶來變革。
如大數據下的智慧交通,就是融合傳感器、監控視頻和GPS等設備產生的海量數據,甚至與氣象監測設備產生的天氣狀況等數據相結合,從中提取出用戶真正需要的信息,及時而準確地推送給他們,并且這些信息不是簡單地告訴用戶到達目的地的幾條路徑或是顯示各種路況信息,而是直接提供最佳的出行方式和路線,從而省略了用戶在多個信息中做出選擇的麻煩。
針對當前倍受關注的信息安全問題,大數據給信息安全防護帶來的最大改變就是通過自動化分析處理與深度挖掘相結合,可以將之前很多時候亡羊補牢式的事中、事后處理,轉向事前自動評估預測、應急處理,讓安全防護真正可以主動起來。安全廠商應該利用這種趨勢,讓自身的產品方案和大數據分析相結合,形成從數據收集分析到安全管理策略下發,再到效果評估的一整套安全解決方案,從而完成從銷售相對孤立產品到真正解決方案式的模式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