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3年7月15日
對中國經濟過去30年的發展歷程,有人說上世紀80年代是萬元戶、個體戶的時代;上世紀90年代是外資企業、跨國公司的天下;2000年后是國企、央企的天下。不管這樣的說法是否科學,接下來的10年,中國企業的發展特點將會是什么呢?
看看過去30年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確實不同階段都會出現一類或幾類企業的代表。但這樣的總結可能只是從某個角度來看問題,如果從業務形態來看,還可以說中國經歷了從簡單的來料加工出口到系統化制造業、服務貿易,再到目前方興未艾的各類基于內需市場的服務業。
接下來的10年,中國經濟增長可能放緩,但從全球經濟增長的角度看,中國仍舊是高速發展的國度。然而,未來10年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將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專業化程度,而不是個體、外企、央企的角色輪回。這里說的“專業化”是指無論什么所有制形態的企業,都不可避免地在“做精、做優、可信、可依”這樣一個新的層次上展開較量。從這個角度來說,接下來的贏家不是國企和民企之爭,不是外資和內資之分,而是在專業化管理和專業化經營上拉開距離。
首先,在經濟放緩的大環境下,過去高速增長掩蓋的問題將逐步浮出水面。從企業層面看,人均產值、人均利潤、單店銷售額、單店利潤、每一元產生的投資回報、每股收益等精細化指標將會變得越來越重要。行業之間、企業之間的資產優化重組、財務優化重組、人才優化重組,將是新的價值創造的重要來源。這一系列的價值創造活動,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專業化的人才團隊、專業化的能力、專業化的流程來實現。
另外,從客戶和消費者角度來看,中國企業的專業化運營也是無法回避的。隨著出境游的普遍化、留學生的人潮化、國內外商品和服務信息的高度網絡化和透明化,國人對產品質量、品牌信譽、客戶服務的要求已經和10年前大相徑庭。那些曾經靠信息不對稱、價格戰、野蠻式增長的企業,日子會變得越來越難過;那些講質量、講信譽、靜下心來做企業的創業者,會最終得到應有的回報。從蒙牛到雙匯,再加上今年5月鬧得沸沸揚揚的農夫山泉,已經在向所有的企業宣示,專業化管理和專業化經營是大勢所趨。同樣,像這些年諸如蘋果、惠普、百事可樂等曾經令老百姓折服的洋品牌,也無法再繼續坐享跨國公司原有的“優越感”。大家必須重新審視今天的中國市場,認真研究中國的“80后”和“90后”消費者。這其中,專業化可能成為企業家們一個必須重視的共同課題。
對企業管理者、創業家來說,筆者把專業化歸納為“做精、做優、可信、可依”。“做精”就是把企業該做的事情認認真真做好,做到業內尊重和認可,在某些指標上應當是業內最好。“做優”就是能創造過硬的經濟效益指標。“做精”是基礎,“做優”是目標。中國各個行業普遍存在價值鏈零碎、集中度低的特點,長期保持高的回報率和較高的利潤增長都有挑戰性,在大環境放緩的背景下這個矛盾會更凸顯出來。“可信”、“可依”是說企業的專業化運營不只是在生產、營銷等外在環節,還需要建立在讓客戶、消費者可以信賴和可以依靠的軟性指標上。這些軟性指標,比如品牌、公司信譽、使命感和責任感、服務滿意度、客戶忠誠度、員工忠誠度,通常都不是短時間內快速建立的,它們需要企業持續地投入、持續地卓越表現。
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在《專業主義》一書里強調了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成為國際專業化人才的四大核心能力:遠見能力、構思能力、討論能力、適應矛盾的能力。筆者認為,他更多地是從個體層面來闡述專業化的內涵,以及對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性。其實,今天強調專業化競爭,國內人才優勢已經漸漸形成。一方面改革開放30多年來外資企業培養了一大批專業人才,他們開始流向國企和民企;另一方面,中國的高等教育加速發展、留學回國人員大幅增加。根據泛太平洋咨詢團隊的研究,在近5年中國就業市場持續低弱的情況下,盡管民工和制造業工人招工難,但在白領和金領崗位的用工成本卻出現下降。如果把人民幣的實際購買力折算進去,國內白領、金領的職位工資基本停留在2006年的水平。
“做精、做優、可信、可依”構成企業專業化運營的核心。這里的專業化不是狹隘意義上的“單一業務”的概念,而更多的是一種價值體系。它不是反對企業的多元化策略或多種經營,而是強調在確定要做什么之后,要在如何做上實現專業化。未來中國的10年,專業化管理和專業化經營,需要在股東、公司、管理層、一線員工多個層面展開和推進。這將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專業化將造就一批全新的中國企業。不管它們是民企、國企,用專業化成就下一輪的發展自然也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偉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