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師,你的名字叫創造。你讓科學與美學這一雙翅膀比翼齊飛,創造著人世間一個又一個杰作。你們因創造而美麗,世界因你們而美麗。”
這是記者曾經讀到過的一首獻給所有工程師的詩歌。
很有感觸。
有人說,是工程師創造了這個世界。
古往今來,從沒有人否認過工程師對于社會進步的重要作用。
工程科學技術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動機,優秀工程技術人才是一個國家工業現代化的核心要素。然而,擺在全球社會的一個現實就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全球大量缺少工程師人才。而這樣的窘境在中國尤為突出。
很多工科大學生畢業后找不到工作,而企業又抱怨招不到合適的工程師人才,反應應屆畢業生徒有理論知識,缺乏實踐能力,這樣雙向不對接的情況極為普遍。
據統計,目前,我國開設工科專業的本科高校占本科高校總數的90%,豐富優質的工科生源是中國和世界工程教育的寶貴資源。但是,根據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的統計,我國工科大學畢業生只有10%可以達到跨國公司的用人標準。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杰直言不諱:“現在許多高校工程類專業的學生實習減少了,有的甚至沒有了,即使有一些學校組織的實習實踐,也大多是看一看、觀摩性的居多,個別崗位動動手,也是體驗性的,并不是實際工作‘真刀真槍’的,學生們沒有實踐鍛煉。”
如何改變這樣的現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產學合作教席主持人查建中教授認為,必須加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實踐能力,加強產學合作,強調學生的“做中學”。
如何“做中學”?
記者認為,每年暑期舉辦的各類大學生競賽就是一個不錯的模式。
查建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首先,學生通過參加大賽提升自身的工程實踐能力,提前了解職場對人才的需求,為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基礎;第二,企業通過舉辦大賽可以有效選拔人才,同時,也加強了在校學生對于企業品牌和文化的認知度,并有助于提升企業形象;第三,經濟發展需要強大的后備人力資源,國家也受益于產學研合作。
此類競賽層出不窮,這樣的模式也非常值得推廣,無論是學校還是學生,亦或是企業,都能達到共贏。但這樣的大賽多為每年暑期舉辦一次,參與的學生數量畢竟有限。如何才能讓更多的學生受益呢?
南京工程學院工業中心主任郁漢琪教授提到,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受益于大賽的這種模式,南京工程學院已經將自動化大賽的競賽模式搬到了課堂上,融入到了學校的教育改革中。他進一步解釋,“我們會把一個班的同學分成若干組,每一組有三個同學,然后給他們三個月的時間設計一個項目,主題由老師規定好。一般大一大二是綜合設計,到了大三大四就是自動化系統的創新設計。我們當時試點了自動化系的一個班,目前來看改革效果非常好,這個班的同學在就業的時候明顯更受企業的歡迎。”
記者認為,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將大賽的模式延伸到教育教學中的典型案例,讓更多的學生能夠在實踐中理解知識,從而提高工程實踐能力。
如何培養合格的工程師,世界上有CDIO工程教育模式,中國也出臺了“卓越工程師教育計劃”,由此可見,工程師人才的培養已經被廣為重視,而這其中如果只有學校一方努力是絕對不夠的,它需要更多的企業加入其中,產、學、研,缺一不可,開展大學生競賽也只是其中一種模式。在此,記者也呼吁,企業界的朋友應該更多地參與到中國工程人才的培養當中,創新出更多、更好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