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口述:原核工業部常務副部長、現任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專家委員會主任 陳肇博
中國為什么選擇美國核電技術
2004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引進第三代核電技術時,我已經68歲。國務院任命我為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下稱“國家核電”)籌備組組長,我帶隊具體參與了國家決策引進世界先進核電技術AP1000的全過程,并在談判桌上經歷了一個曲折而艱辛的過程。
我被國務院急召回國,成立國家核電籌備組
2004年,黨中央確定了大力發展核電的方針后,我國核電技術開始進行國際招標,為即將開展的大批核電站的建設做準備。
當時,我是中國核工業集團顧問兼江蘇核電公司的董事長,負責田灣核電站的建設運營。2004年3月的一天,我正在德國,在為田灣核電站提供儀控系統的德國西門子公司訪問洽談,突然接到國務院的電話,通知第二天開會。由于我正在參觀的工廠距離機場很遠,我解釋說趕不回去。后來,他們又來電話,說可以推遲一天,但第三天一定得回來參加會議。
于是,我就火速回國。回到北京后,我第一時間到國務院報到,被告知先去找當時分管核電的曾培炎副總理。
見面后,曾培炎同志對我說,現在國家要成立一個國家核電技術公司籌備組,由我來當組長。籌備組就是管核電技術的國際招標,招標成功之后,成立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將招標的核電技術落實,把依托招標技術的核電站工程建設起來,對引進的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
當時,我對曾培炎同志說,自己已經68歲了,田灣的事兒也不少,這項工作任務重大,要不要考慮別人。曾培炎說,“你看,國務院主要領導也都畫圈了。你就不用多說了,下午開會!”
當天下午,國務院核電自主化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宣布了籌備組的任務。小組總共6個人,組長是我,副組長有原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孫昌基,時任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下稱“中核集團”)總經理康日新、中廣核集團董事長王禹民(后為錢智民)、中國技術進出口總公司(下稱“中技公司”)總裁蔣新生,前任核安全局局長趙成昆是技術顧問。
小組只有我和孫昌基、趙成昆是專職,其他副組長都是掛職,人手不夠,于是我們就聘請了三個助理:一個是現任國家核電的副總經理馬璐,一個是現任中核集團的副總經理呂華祥,還有一個就是原國防科工委司長(現任中電投顧問)俞卓平;再另聘中技公司石彥彪處長為辦公室主任(現任國家核電駐美辦事處主任),還調聘了中技公司一批工作人員。我們籌備組的成員“自帶糧票”,還在原單位領工資。就這樣,我們這些人湊在一塊兒,搭建了一個班子,開始借住在六里橋中技公司大樓里辦公。
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拍板:引進AP1000
發展核電要考慮核電安全,國務院要求引進當時世界先進的核電技術,但當時并沒有確定到底引進二代技術還是三代技術。最終確定引進三代技術還有一個故事。
2003年下半年,中央正在研究引進核電技術,當時國內不少人認為,在原來二代核電技術基礎上改進而成的“二代加”是現運行得最好的核電技術。在此情況下,有6位對世界三代核電發展了解得比較深入的專家給中央寫信說,現在國際上的三代核電技術已經成熟,很多國家都在準備建三代核電,中國要大規模發展核電,應采用最先進和最安全的三代技術。收到信后,曾培炎同志很重視,開始調研三代核電。這也是國務院首次關注并鎖定三代技術的由頭。后來這件事被業內戲稱為“核電六君子上書”。
2004年3月22日,曾培炎同志主持召開國務院關于核電發展問題的辦公會議。會議明確了核電招標的目標是第三代核電技術。而且,會議還給出了引進與購買相結合的招標條件,即在購買4臺依托三代核電技術的機組后,該技術將轉讓給中國,之后中國將在這個技術基礎上再創新,形成自主的先進核電技術。
接下來,在三代核電技術中,是選擇美國西屋公司的AP1000技術,還是法國阿海琺公司的EPR技術,在核電業界還存在爭議。
國務院曾召開兩次小范圍的會議,請外交部、發改委、國防科工委等來研究對策。在第二次會議上,溫家寶總理決定再召開一次規模大一些的專家會,再次廣泛聽取專家意見。
為貫徹這個決定,國家發改委于2006年9月15日—16日在北京郊區天湖賓館召開會議,時任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主持會議。天湖會議因而得名。
這是一個閉門會議,邀請了34名專家參加,其中有10名兩院院士。這兩天,與會者需隔絕所有對外的聯系,而且要求現場發言錄音,然后把每個人的意見寫成書面形式并簽字上交。
其實,這就是對我國三代核電技術路線的投票了。當時的投票結果顯示,20名專家贊成AP1000(這里面很多是院士);10名專家認為兩個都可以(其中,有幾個選擇AP1000優先,也有幾個選擇EPR優先);只有1人選擇EPR;還有一個人棄權,說會議提供的資料不夠,不足以做出判斷。這些意見都用鉛印的冊子,留存起來了。
這次會議應該說是一次集中行業智慧的民主的會議、科學的會議。
2006年11月1日,國務院召開了常務會議,聽取匯報并研究。溫家寶總理總結時說,引進美國三代核電技術,成立國家核電技術公司,這件事情很重大,還需要向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匯報。
第二天,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南海主持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聽取了引進三代核電技術的匯報。會議研究后,胡錦濤在總結中同意匯報意見,并決定正式成立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將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成建制劃入國家核電技術公司,走引進消化吸收的道路,實現我國三代核電自主化。
幾百箱投標資料、上百位專家、耗時兩年的招標
從2004年9月份發標,到2006年11月,黨中央決策中國核電技術用了兩年時間,同時進行的招標工作也耗時兩年。
2004年9月份,標書就發出去了,全稱是“中國第三代核電技術依托項目招標”。當時,美國的AP1000、法國的EPR和俄羅斯的核電技術都來投標。美國西屋公司雖然開發了三代核電技術,但美國當時電力需求不足,所以并沒有開始建設三代核電站,但AP1000的技術方案已經通過美國核安全部門的嚴格審核。相對而言,法國EPR沒有經過當地核安全部門審核。俄羅斯的三代核電相對準備不足,個別方面還沒達到三代標準。
后來,三家的標書來了,中技公司大廳擺滿了三家公司的投標資料。每個投標公司要提供7套材料,都是100多箱的資料,用卡車運來的。后來正式技術轉讓時,資料就更多了。中標的西屋公司轉讓的有20噸文字資料、320個軟件程序,另有許多電子版文件,這個轉讓規模應是我國技術引進有史以來最大的。
在評標過程中,我們要看完這些材料,并和幾家公司談判,這是很大的一個工作量。評標時我們請來上百名專家,大家分組評標,并與外方進行技術澄清談判,其中集中的評標和技術談判有兩次,分散的有好多次,各組最后拿出分組評標報告并最后形成綜合評標報告。
這個評標的過程持續了近兩年,這兩年還沒談到價格,只是先看哪家公司的技術可行。在這期間,曾培炎同志主持過多次國家核電自主化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也單獨開小會來聽我們的匯報。據曾培炎同志的秘書統計,曾培炎在任期5年間開過70多次關于核電的大小會議。而我和我的秘書去中南海匯報過幾十次,到關鍵的時候,談判的情況基本是一天一報。
艱難的商務談判
2006年四季度開始與西屋公司進行商務談判,回憶起來,這個過程是艱辛的,但也充滿戲劇性。
首先是我們要求美方調整談判班子人員。
商務談判一開始就陷入了僵局。對方在技術轉讓支付上堅持一次性首先支付,我方的立場是由于AP1000是首堆,在建設過程中某些設計會不斷修改,所以技轉費用應分期支付,直到第四個機組建成并商業運行才支付最后一期尾款。另外,我方認為分包商中介費過高,造成許多設備價格不合理,要求減收中介費,還提出一些其他降價要求。美方首席談判代表對中方合理要求全部拒絕,導致會談中斷4天。
我分析認為,西屋公司在中國這次招標中能夠中標,在很大程度上關系到其今后的發展和在世界核能界的地位,應當直接向西屋公司領導及其新的控股人日本東芝公司領導告知,如果堅持其首席代表的立場和態度,則西屋公司將會失去中標機會。
我提出要求調整代表團人員,并請兩公司領導直接關注談判,為此約東芝公司駐北京辦事處負責人面談,并同時分別致函東芝公司和西屋公司領導。西屋公司和東芝公司領導很快調整了代表團首席談判代表;當年12月份,西屋公司CEO及其伙伴Shaw工程公司相關負責人來華與我方談判。
通過互諒互讓,雙方達成了一系列共識和協議。其中包括西屋公司放棄談判開始時提出的由于評標時間長達兩年,其初始報價應上浮10%的要求,并分別就不同子項做了相應降價;在總價格上達成了協議,也同意了我方關于技轉費用支付的方案。
其次是關于中方再創新的知識產權問題。雙方爭議比較激烈。
為了給再創新留有余地,我方堅持在合同中寫明中方在AP1000基礎上作出重大改進和再開發的堆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西屋是壓水堆技術的鼻祖,法國、德國、日本等壓水堆技術都是從西屋公司引進的)。
在2006年初商務談判之前,我們邀請了“AP1000之父”Brushes等來華,與我方的幾位兩院院士座談,西屋公司領導也參加了會談。
會談中,我方專家指出,AP1000功率比EPR小40%,在首堆建設過程中還會發生一些設計調整,中國各區域電網容量很大,中方準備在AP1000技術基礎上,通過再開發和建設一系列試驗臺架進行驗證,開發出更大容量(如140萬千瓦和170萬千瓦)的非能動壓水堆,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美方對此無異議,在會議紀要中,美方持贊同觀點,并表示美方也希望參加合作開發。但在2007年正式商務合同談判中,西屋方面態度發生明顯變化,不同意寫入合同。
談判僵持了幾天。最后我方嚴肅表示,如果西屋仍不同意,則談判中止,下一步談判內容則是如何退回中方在簽署框架合同后已交付美方的預付款。
其后,西屋方面提出折中方案,即如中方自己開發的非能動大型壓水堆功率超過135萬千瓦,則中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可以對第三國出口,但對美國和日本出口,須與西屋公司合作出口。我方研究同意了此方案,為此,中方取得了自主創新的大型非能動壓水堆核電站的自主知識產權。后來,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在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中列入“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站”作為重大專項,即CAP1400核電項目。
第三個問題是合作方式,中方堅持建設4臺AP1000機組的依托項目,不采用交鑰匙方式,中方要廣泛參與設計、設備制造、建造和調試。最終達成協議,土建安裝由中方負責,為吸收模塊化施工經驗,中方同意聘請一批美方專家,組建JPMO(聯合項目管理機構)。在設備供應方面,中方只采購兩套主設備(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等),其余兩套都由中方按美方轉讓的技術在中國制造,美方提供技術支持。所有輔助設備按美方提出的技術要求由中方制造和采購。設計工作,由中方派出技術人員參加,共180萬人小時,折合約300人年。調試工作由中方牽頭,并提供絕大部分設備。目前,依托項目建設扎實推進,首臺機組有望于2015年底前并網發電。
回憶起引進三代核電技術的決策和完成國際招標,這是一個十分復雜和艱巨的過程。但事實證明,特別是后來發生的日本福島核事故生動證明,本世紀初黨中央、國務院堅持安全第一,引進先進三代核電技術,高起點推動安全高效發展,走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道路,是有前瞻性的、完全正確和睿智的戰略決策。
親歷備忘
從2004年9月份發標,到2006年11月,黨中央決策中國核電技術用了兩年時間,同時進行的招標工作也耗時兩年。
中標的西屋公司轉讓的有20噸文字資料、320個軟件程序,另有許多電子版文件,這個轉讓規模應是我國技術引進有史以來最大的。
為了給再創新留有余地,中國堅持在合同中寫明中方在AP1000基礎上作出重大改進和再開發的堆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記者 李鳳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