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國貨與外貨的博弈,讓4萬億工程的政府采購問題第一次暴露天下。
改革開放以來,歧視國貨和媚外似乎就從沒有停止過。選擇國貨還是選擇外貨,無論是日用消費品領域還是工業品領域,都是一個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經濟發展到今天,尤其在金融危機影響加深的關鍵時刻,在4萬億政府投資急于拉動內需的情況下,政府采購的大頭是國貨還是外貨,直接決定政府投資是拉動外需還是拉動內需。如果4萬億投資的直接后果是拉動了外需,在全球著名外資企業紛紛云集中國的重要時刻,與外國工業已不在一個起跑線上的民族工業就很難跟上時代發展步伐,將被扔進危機四伏的夾縫中,那么,他們的命運將會變得岌岌可危,那時,中國經濟的前景也絕不可能美妙,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其實,選擇國貨,選擇外貨,在我國絕對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和政策驅動。經過近200年的積貧積弱,好不容易經濟才轉上正軌,當外國貨如潮水般涌來時,市場變成了什么都是外國的好,月亮都是外國的圓??陀^上說,中國企業起步晚,再加上發展上的急功近利,10年前,在很多領域,中國的產品質量確實趕不上外國,無論是個人還是一些地方政府,爭相采購外國貨,甚至以采購外國貨為榮。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的產品和技術已今非昔比,如果眼光還停留在過去,只能說明意識落后。但話說回來,如果普通消費者購買的是日常消費品,我們沒有權利批評或干涉,因為他用的是自己的錢,且符合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自由選擇原則;而政府就不同了,政府采購用的是全體納稅人的錢,用納稅人的錢采購,就沒有權利想買什么就買什么了,應該三思而后行,應該花最的錢辦最大的事。政府采購,不但要考慮現實意義,還要考慮長遠意義以及示范意義。如果政府帶頭支持國貨,就會對大眾消費產生深遠而積極的影響,這對本土企業的發展就會非常有例,認真看一看韓國、日本的快速發展模式,我們就不難從中得出結論。如果政府帶頭歧視國貨,本土品牌將無出頭之日。
而同樣是地方政府,北京市今年已累計采購中關村自主創新產品24.25億元。據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朱炎介紹,今年第三批政府投資項目主要集中在信息化領域。53個項目中有38個屬信息化項目,投入金額1.56億元,擬采購自主創新產品1.06億元。近幾年,我們舉國上下都在鼓勵企業自主創新,企業的創新產品再多,如果政府帶頭不理不睬,讓它自生自滅,創新的熱情也不會持續太久,畢竟中國企業起步太晚,沒有政府和民眾的支持,難以抵擋強大對手的進攻和剿滅。
讓我們感到欣喜的是,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國產品牌的技術和質量都日新月異,價格往往還低于同樣質量的國際品牌,更接近“物美價廉”的消費黃金法則。筆者在不同場合接觸過不同的自動化產品采購員,他們的購買意識已經相當的成熟,那就是不買貴的,只買對的,也就是只買性價比最好的。他們認為國產品牌的總體性價比要比外國品牌高。更由于近幾年全國上下的鼓勵和倡導,目前中國企業的創新熱情如火如荼,自主知識產權意識空前高漲,各個領域的創新產品不斷涌現?,F在我們要做的是,如何使創新產品和技術有用武之地,如何實現規?;a,如何形成市場效應,實現這一切,政府采購無疑是最強有力的推手。其實,《政府采購法》中“政府采購應當采購本國貨物、工程和服務”,所以,政府采購本國貨物,中國早就有了法律保證,現在最重要的是,要保證政府采購行為得到有力的監督。當然,政策的落實需要有效的監督才能實現。政府采購“歧視國貨”的根源,在于政府采購行為沒有得到足夠的程序監督。如果政府采購能夠接受并得到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基于政府財政預算程序上的審查和監督,“媚外”現象自然會得到有效遏制,各項政府采購行為才會更趨合理、理性。
所以筆者認為,九部委發文強調政府投資項目屬于政府采購,應當采購本國產品,不僅是解決擴大內需的重要策略,更是鼓勵內資企業自主創新、壯大實力的有效途徑;這不僅是明智的,而且是必要的;不僅有巨大的現實意義,而且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現在最重要的是盡快制定政策,對各類政府采購行為實現有效監督,將監管落實到位,使歧視國貨的行為得以遏止,給國貨一個公平競爭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