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工信部在京舉辦2014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信息發布會。會上6家信息化服務商與地方中小企業主管部門簽署了合作協議
中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快速增長,目前已進入提質增效升級的新階段。在這個階段,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已成為促進工業轉型升級、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必然選擇。信息技術也成為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國各類企業中,小微企業約1170萬戶,占到企業總數的76.57%。若將4436萬戶個體工商戶視作微型企業納入統計,小微企業在工商登記注冊企業中所占的比重則高達94.15%。中小企業,特別是量大面廣的小微企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因此,推動中小企業信息化發展,對促進中國經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授人以漁
中小企業信息化大規模宣傳培訓和應用推廣活動已覆蓋到全國。
“今年以來,工業通信業開局總體平穩,中小企業數量快速增長,出現一些積極變化。但不容忽視的是,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部分小微企業發展中困難增多,主要表現為要素成本較高、市場開拓乏力、融資難融資貴、難以有效提高自身素質等。信息技術的充分運用正成為幫助小微企業克服當前困難最為有效的手段。”近日,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向《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何讓中小企業更好地掌握信息技術,有效促進企業信息化發展,是政府、相關機構和企業需要思考的焦點。
記者了解到,實施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工程是工信部《“十二五”中小企業成長規劃》提出的任務。從2005年啟動至今已經8年有余。
2013年,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工作按照工信部《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計劃(2013~2018)》的總體部署,依托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工程,組織實施中小企業兩化融合能力提升行動,在推動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探索應用互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全方位支持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創新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大規模宣傳培訓和應用推廣活動已覆蓋到全國。
“2013年,共有11家大型電信運營商、信息化服務商和專業服務機構參與了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工作。近年來,這些企業和機構為開展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投入的資金累計達29.2億元,2013年投入的專項資金達10.6億元。2013年開展的線上線下培訓活動18000多場,參加培訓135萬人次;開展應用推廣和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活動56000多場,參與人數1200多萬人次。”工信部中小企業司司長鄭昕如數家珍地說道。他表示,今年工信部將繼續鼓勵社會各方面力量支持中小企業發展,開展各類信息化培訓、輔導和應用推廣等活動。
中國網庫董事長王海波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中國網庫目前累計在全國50個基地舉辦各類培訓會約1200場次,共培訓電子商務應用人才近12萬人次。據介紹,為落實工信部《關于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國網庫去年11月推出了加速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應用的“騰計劃”工程。該工程主要任務之一就是3年內在全國150個主要城市,開展5000場電子商務培訓,培訓不少于100萬家中小企業。
要讓企業嘗到甜頭
推動中小企業信息化發展,關鍵要讓信息化成為企業利潤中心,而非成本中心。
其實,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蔓延到實體經濟時,記者曾采訪了一些中小企業,很多企業都意識到信息技術是企業應對危機的重要手段,提升企業信息化水平對企業健康發展至關重要。但是,真正付諸行動踏踏實實提高信息化水平的企業并不多見。盡管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很多中小企業認為信息化還屬于“成本中心”,是花錢的事情,擔心一旦投入,產出效果不一定可觀。中小企業本身手頭就不“寬裕”,對于花錢的事顯然會慎之又慎。
“推動中小企業信息化發展,關鍵是要讓信息化成為企業利潤中心,而不是成本中心。”在記者問及如何更有效地推動中小企業信息化時王海波如是說。在他看來,只有讓企業從信息化中嘗到甜頭,獲得利潤,才能提高企業應用信息技術的積極性,從而形成良性發展。因此,一方面,政府通過政策杠桿和搭建交流平臺等營造健康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就是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尤其是各類信息化服務商等中介的作用,為中小企業信息化發展排憂解難,掃清障礙。
鄭昕表示,2014年,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工作要繼續實施中小企業兩化融合能力提升行動和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工程,其總體思路就是堅持“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務企業”。那么,信息化服務商等中介又該如何有效地服務于中小企業,讓其從信息化中賺到錢?
王海波認為,創新服務對于信息化服務商最為重要。“今天的電子商務很火,其實只是基于零售的網購很火,大量的實體經濟中的中小企業如今還只是剛剛接觸B2B應用,盡管很多企業產品已經在網上大賣,但依然是從過去為家樂福和沃爾瑪打工,到現在為大型網購平臺打工,大量實體企業并沒有因為電子商務的火爆而發生生意上的本質變化。”王海波以B2B電子商務為例談起。
他認為,B2B電子商務領域的信息化服務商必須要讓中小企業認識到,電子商務不等于網購,還具有產業鏈整合、數據分析利用、多種網上渠道的打造及供應鏈金融等多種更加重要的應用。而信息化服務商的創新服務就是要通過大數據的充分應用,讓“觸電”的中小企業構建垂直領域單品的B2B交易平臺,讓企業能夠通過交易平臺獲得大量的網絡推廣和商務數據,以及產業鏈上下游買家賣家相關方的信息資源,有了這些資源企業則不愁做生意。至于讓企業嘗到多少甜頭,王海波表示,中國網庫有信心推動10萬家中小企業通過B2B電子商務平臺每年提升不少于總值5000億元的交易額。
相關鏈接
2014年工信部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工作三要點
•以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輪信息技術發展為契機,搭建信息化服務平臺,形成滿足中小企業多種需求、覆蓋全國的服務網絡,支持中小企業利用信息技術,緩解發展中的困難,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率效益。
•加強小微企業信息化績效評估、信息化服務與應用成功案例、網絡安全等熱點問題研究,總結和宣傳信息化條件下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創新中小企業生存發展模式的經驗。
•政府有關部門要繼續鼓勵社會各方面力量支持中小企業發展,進一步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開展各類中小企業信息化培訓、輔導和應用推廣等活動。推動企業與服務商之間的信息互通、供需互聯、合作互動,實現雙贏。工信部要在加強統籌協調和宏觀指導的同時,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特別是企業的主體作用。地方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要以中小企業兩化融合為重點,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保證中小企業兩化融合能力提升行動計劃和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工程目標的實現。
部分省市積極開展并支持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
山東省
組織信息化專家深入企業,針對中小企業信息化應用的不同需求,提供方案設計、產品選型、組織實施等公益咨詢診斷。鼓勵信息化應用示范企業免費使用信息化平臺的產品,并由專家團進行跟蹤指導。
貴州省
開展“黔商在線”、“黔翔計劃”、“貴企走進上股交”、“黔貸通”等特色服務。建立全省中小企業基本信息數據庫和項目申報管理信息系統。“黔貸通”中小企業融資網絡平臺自2012年年底開通以來,已累計成功發放貸款9億多元。
浙江省
創建智慧小企業創業基地,促進創業基地的信息化應用,形成智慧小企業基地建設典型經驗,實現區域內專線及移動信號覆蓋到位,用手機完成門禁及各類小額支付;通過短彩信平臺完成相關公告與通知的精準推送;公共區域能實現視頻監控。
廣東省
建立了粵商移動知識平臺,為中小微企業提供移動式知識互動服務。去年搭建200家服務機構及資深專家參與的服務團隊,服務中小微企業1萬家,積累知識庫內容超過5萬條,開展服務活動15場。
武漢市
中小企業服務中心與暢捷通公司合作,以每戶3000元的標準向中小微企業發放“中小企業信息化補貼券”,幫助132家企業實施了信息化應用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