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屆中國科協年會國際科學大師論壇5月24日在云南師范大學舉辦。
以“開放、創新與產業升級”為主題的第十六屆中國科協年會近日在云南省昆明市舉行,來自科研、生產、教學第一線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國際知名科學家、海外專家學者,以及國際知名科技組織的代表共4000余人出席大會。在年會舉辦的17項學術交流活動、8個專題論壇、8個系列科普活動和11項專項活動中,科技工作者們為政府和企業代表提供咨詢意見,向社會公眾普及最新科技進展,以實際行動讓科技夢與“中國夢”緊密相連。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在本屆科協年會的大平臺上,來自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科技工作者們,正積極投身于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
促進交流的平臺
年會是學術交流的大平臺。
“學術交流是產生原始創新的源頭之一,科學本質是質疑,它需要更多學術思想、學術觀點的相互碰撞,年會聚集了大量的科學家,在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學術交流,進行學術觀點的碰撞。”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沈愛民說,“科技是不分國界的,我們要想從科技大國轉變為科技強國,就要加強國際交流合作。這次年會有20多個國家的科技團體、科學家來參加,其中還有獲得諾貝爾獎、菲爾茲獎等世界大獎的國際科學大師,這說明我們的科技影響力在國際上越來越大。”
年會也是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薪火相傳的所在。
在國際科學大師論壇上,幾位大師的報告就吸引了很多參加年會的青年學子。學子們通過科學大師的報告了解國際相關科技領域的新進展和新思想,啟迪創新智慧、激發思想碰撞。大師們則以自己的成長經歷和科學人生,激勵青年一代投身科學、弘揚科學精神和理念。
1991年諾貝爾生理學獎獲得者、德國哥廷根大學教授厄溫·內爾以“腦研究與人類生活”為題作主旨報告,介紹了他對細胞內離子通道的研究。他建議從事大腦研究的大學生們要學好生物學和神經科學的知識,要學會使用新技術手段。“任何年輕人如果想要成為科學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保有一顆好奇心。好奇心會讓你去追求問題的答案,擁有不解決問題就不罷休的精神。”
199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道格拉斯·奧謝羅夫也分享了他的科研經驗。“就科研而言,第一要用最新技術,第二遇到失敗不要泄氣,第三遵從自己的好奇心。”道格拉斯建議,“在科學領域沒有一個人能獨自發現任何重要的東西,必須依賴整個科學界,大家共同努力、分享想法,然后互相支持、討論,看看其他領域的科學家在做些什么,這樣才能夠不斷鼓舞自己的好奇心。”
在云南省黨政領導與院士專家座談會上,包括兩院院士在內的十多名專家學者在前期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各自研究領域,就云南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課題出謀劃策,各抒己見。
劉人懷院士建議,云南在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中可以發揮關鍵獨特作用,打造區域科技教育交流中心和“信息高地”;樊杰研究員提出,云南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實施城鎮上山和壩區農田保護工作時應注意實行精細化、科學化管理;張禮和院士表示,云南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需要重視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創新型園區建設和綜合技術研究平臺建設……
“為舉辦地服務是中國科協年會的傳統。”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說,“一個地區的發展路徑應當與當地的資源稟賦相吻合。”
倡導創新的活力
創新是本屆年會的高頻詞。
年輕學子渴望創新。
在第十六屆中國科協年會專項活動“韓啟德主席與云南大學生見面會”上,一位來自云南師范大學的同學說,現在許多大學生對前沿科技并不是很了解,關于前沿科技的公選課也很少,形成供需不平衡。對此,韓啟德建議,學校要增加前沿科技的教育內容,大學生則要扎扎實實地打好專業學習基礎。“有了堅實的基礎,才會有底氣、有洞見,有探知最前沿科學技術的能力。我參觀了西南聯大紀念館,深深為當時的師者風范和學人情懷所折服。在炮火紛飛、物資匱乏、科研條件極其簡陋的年代,他們中的很多人打實了專業學習基礎,掌握當時最前沿的科學技術,最終在學術上造就了自己,成為大家。”
女科技工作者期待用改革激發創新活力。
在年會的女科學家高層論壇上,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副會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高瑞平的報告引發了與會者的熱烈討論。2012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在讀女研究生占研究生總數約一半,高校女教師占教師總數近五成,可其中有正高級職稱的女教師不足三成,兩院院士中女院士僅占總數5%左右。高瑞平說,這恰好印證了國外相關學者所發現的科學界女性科學家群體的特殊分布結構——“泄漏的管道”,即隨著學術地位的提升,女性的人數卻越來越少。“造成這一問題重要原因在于,女性參與科研相關決策和管理的機會較少。”
1986年國家自然基金委第一屆評審組中女性科研人員只有23人,僅占4.7%。2012年評審組換屆后女性比例盡管已創歷史新高,但也僅為10.4%。
其實,一些小小的改動就能帶來巨大的轉變。國家自然基金委從2011年將女性申請青年科學基金的年齡從原先的35歲以下放寬到40歲以下。這讓女性資助率(即獲資助者占申請者的比例)達到13.62%,比男性還高出3個百分點,改變了過去女性資助率長期低于男性0.5%~3.9%的局面。女科學家們期待用更深入的改革激勵更多年輕女性邁入科學殿堂。
年會還罕見地將周光召基金會科技獎頒給富于創新精神的企業家。
在本次年會開幕式上,小米科技創始人雷軍獲得第七屆周光召基金會科技獎。周光召基金會獎勵評審顧問委員會代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長徐冠華在頒獎詞中表示,互聯網時代已經全面來臨,現在創新已經不單純是傳統意義上的技術革命,更是思維的創新,雷軍領導的團隊把“技術創新、模式創新、服務創新”融合為一體,帶動了傳統手機行業的革新。
產業升級的源泉
如何讓科技為社會服務,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也成為與會專家熱議的話題。
“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的巨大需求,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強大動力。”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在大會特邀報告中指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中國既面臨著難得的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長期以來,我國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弱,產業發展總體處于國際低中端水平,而且在一些重點領域仍以跟蹤模仿為主,技術儲備不足,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
白春禮提出了三大創新戰略選擇:一是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學前沿,做好創新戰略的頂層設計;二是重視科學原創,加強基礎研究,增強創新發展后勁;三是搶占技術競爭制高點,推動關鍵產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躍升。
在大會期間舉辦的各項活動和論壇中,專家們紛紛提及這一話題。
“產業轉型升級必須依靠科技。我國傳統的技術和產品要適應經濟形勢和社會發展需要,必須進行產業轉型,而轉型離不開科技支撐。”中國工程院院士何季麟說,促進企業轉型升級,應注重合作平臺建設。“如果還是各自為政,企業做企業的,研究機構做研究機構的,各自僅僅局限于自己的范圍,不搭建協同創新平臺,政府再怎么喊轉型升級、發揮市場作用,還是不容易到位。”
“新科技帶來的信息化使傳統產業不再依靠消耗勞動力、原材料以及污染環境便能產生新的產品、技術和服務,從而直接造福于百姓。”兩院院士李德仁表示,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四化融合的進一步推進,必將帶來新的經濟轉型。
在兩岸四地科技論壇中,中國產學研促進會執行副會長、秘書長王建華闡述了在世界性產業結構變動與資源重整的背景下,兩岸四地產業進行互補與協同創新的必要性。“應推進兩岸四地各領域產業的合作,推動協同創新平臺的建設,建立兩岸四地區域內要素流動的市場配置機制,加大科技金融對產業集群發展的支持力度。”
香港科技園副總裁楊德斌認為,人才、創業文化、資金等是構建科技創業生態系統的重要因素,健康的創業生態系統對推動科技產業健康發展非常重要。“目前,兩岸四地逐漸出現地區性的生態系統,應加強彼此的相互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