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科技網-科技日報,作者:李修全 宋衛國,2014年07月21日
[導讀] 近年來,我國高??蒲谢顒右幠2粩鄶U大,科研成果產出量及占全國科研產出的比重顯著上升。然而,不同類型高??蒲谢顒又械耐|化問題開始逐步顯現,應當引起足夠重視。
高校科研中的同質化問題及對策
高等院校是國家創新體系中重要的知識創造主體之一,高??蒲谐晒馁|量對于國家整體創新實力的提升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近年來,我國高??蒲谢顒右幠2粩鄶U大,科研成果產出量及占全國科研產出的比重顯著上升。然而,不同類型高校科研活動中的同質化問題開始逐步顯現,應當引起足夠重視。
我國高校科研同質化特征
由于不同類型高校在學生資源、研究積累、科研資源優勢等方面各有特色,在開展科研活動時應當準確定位,有所側重,以充分發揮自身潛力。然而,目前我國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背景的高校在科研模式上表現出明顯的趨同化、一致化的發展趨勢,導致高校失去自己的特色,難以發揮自身優勢,表現為以下特征:
首先,在不同類型高校中,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等各類型科研活動的結構比例趨同化。在對全國1212所設有理、工、農、醫類教學專業的高等學校及其附屬醫院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經費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后發現,盡管211及省部共建高校不論在學校規格、師資配置還是在學生資源方面明顯優于其他本科高校,然而,211高校開展基礎研究類科研的比例僅比其他本科院校高2.5%,試驗發展所占比例與其他各類本科高?;疽恢隆牟煌瑢W校隸屬關系來看,各類型高校科研模式同質化發展特征也非常明顯。
其次,接受企業研發委托、解決企業面臨的技術問題已成為高校開展科研活動的重要模式,也是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的主要形式。由于企業資助方通常具有明確的研發需求,高校接受企業委托開展的研發活動往往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應用性,在研發特點上與開展理論性和探索性研究具有較大差異。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我國不同類型高校中來自企事業單位的科技活動經費比例非常接近。各類型的高?;径荚?0%左右,企業經費比重最高的高校類型和最低者之間相差不到6%,這進一步反映出我國不同類型高校在科研模式上存在較為嚴重的同質化問題。
高??蒲型|化的原因分析
我國高校科研同質化問題的形成,既有高校辦學理念上的盲目攀比,也有科研資源配置機制不完善的原因,同時也有高??荚u指標過于單一和量化的原因。
第一,單一的高校發展路徑導致辦學模式攀比嚴重。
自1999年以來的全國高校大擴招帶動了大批高校升格。學校升格可以獲得更好的學生資源、更多的財政撥款,對各高校都具有很大吸引力。因此,很多高校都將自己的發展定位為向高一層次攀升。同時,我國現有高校發展模式是逐級升格:從高職到??圃俚奖究疲瑥纳暾埓T士點到申請博士點,最終目標都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高校發展路徑單一。
隨著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社會和企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早已不是停留于掌握某一專業領域知識,而是轉向要求他們具有基于創新力的知識應用能力。瑞士、德國、荷蘭、愛爾蘭、奧地利等企業創新能力較強的歐洲國家,均非常注重應用技術大學的培育和發展。與普通大學相比,應用技術大學更重視專業實踐導向的知識和技能,科研活動更加注重將專業與實踐相結合,并且具有單獨的體系和發展路徑。
在目前單一路徑的高校升格模式下,向研究型大學升格成了各院校共同的追求,往往導致高校放棄自身特點,在辦學模式、科研模式上盲目攀比。這種逐級升格思維主導下的辦學理念必然導致辦學模式逐級傳導,從而造成不同學校間的同質化發展。
第二,有利于保障高水平大學潛心于基礎性研究的機制尚不完善。
目前,我國高??蒲薪涃M除部分以重點高校重點學科建設基金等形式定向劃撥外,絕大部分是通過競爭性項目申報方式獲得。這些短則一年、長至三五年的科研項目,具有較大的不穩定性。而項目結題通常有明確的論文、專利考核指標要求,并不適于需要長期積累才能形成重大成果的基礎性研究活動的持續性開展。
同時,這種競爭性研發經費獲取方式對于資歷尚淺的年輕教師非常不利,年輕教師很難得到基礎性研究經費保障。在這種情況下,高水平大學中的年輕教師為了尋求科研經費,只能拓展不同渠道,更多地接受企業研發委托。由于高水平大學的品牌效應和優質學生資源優勢,企業委托資金也愿意投向高規格大學,從而導致高水平大學接受企業研發委托的比例居高不下,基礎研究比例并不比普通院校高。相反,部分高水平大學的企業資金占全部研發經費的比例甚至已經超過60%,遠高于大多數普通院校。
第三,高校考核標準的簡單量化加劇了高??蒲械耐|化發展。
在現行高??荚u標準中,學術化量化傾向明顯。考評指標體系基本上是參考研究型大學的標準制定的,過分依賴論文、專利、項目和經費數量等定量指標,較少針對不同特點的高校設置多樣化的考評方式。學校申請了多少項課題、是否有國家基礎性研究項目等成了重要的衡量參數,甚至成為某些考評的“硬指標”。
過于學術傾向和定量傾向的考評模式,導致高校特色和差異性被抹煞,科研項目尤其是基礎類研究項目成為各類型高等院校共同追求的必選項。調研中發現,在很多地方高校教師招聘中,能否為學校帶來一項基礎研究基金可能會成為應聘是否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在這種情況下,高水平大學與地方院校更多的是一種高層次與低層次的同質化競爭關系,而非研究型與應用技術型的類型之分,各類型高??蒲谢顒硬豢杀苊獾刈呦蛲|化發展。
幾點思考與建議
一是推進高校分類改革,開辟應用技術型高校發展新空間。參照發達國家經驗,推進高校分類改革,將分布高度集中的高校向兩頭延展,以滿足國家創新體系對于不同類型科研產出和人才培養的需求。建立起與研究型大學平行的應用技術大學發展體系,引導部分具有應用技術研發能力的高校向應用技術型大學發展,在招生、經費分配、碩士點設置方面給應用技術型大學開辟充足的發展空間,打破高校發展只能模仿研究型大學的僵化辦學思路,改變以往只能依靠向上逐級升格的爬樓梯式發展格局,從而引導高校科研走出同質化困境。
二是完善科研資源配置模式,促進高??蒲刑厣l展。在高校的合理分類基礎上,開辟原創性科研與應用類研發兩塊戰場,引導不同類型高校在各層次上合理競爭資源。逐步建立分工明確、層次完善、上下游相結合的高校科研資助體系。一方面,以有利于潛心研究、長期積累、催生重大原創性成果為重點,完善政府資金對研究型大學基礎性研究的保障機制,進一步調動研究型大學中青年學者承擔基礎性研究的積極性,提高研究型大學的基礎研究投入,降低企業委托開發比重,重點圍繞科學前沿和社會發展重大需求,提高基礎性研發成果質量和世界影響力。另一方面,盡快制定促進應用技術型大學科研發展的科研資源配置政策。完善國家科技計劃資助體系中的上下游結構,擴大科技成果轉化類計劃規模并向應用技術型大學傾斜。
三是擺脫單一量化的科研評價方式,完善高??荚u指標體系。深化高校績效評估改革,構建科學的高??蒲锌冃гu價體系。應改變以論文、專利為主的科研成果量化評價方式,引導高??冃Э己擞蓴盗吭u價向質量評價轉變。建立以用戶為主的評價機制,加大質量評價和應用性評價的權重。同時,對于應用技術型大學與研究型大學應區別對待,避免一把尺子量遍所有高校,實施科學合理的分類評價。研究型大學應強化對基礎研究和原創性研究的考評,追求學術一流,集中精力攻關,致力于實現重大突破。應用技術型大學則應加強科技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評價,促進不同類型高校的科研活動揚長避短,特色化發展,為經濟發展和國家創新能力整體提升發揮更大作用。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