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9月25日,在由中關村管委會主辦、創新國際聯盟承辦的2014年中關村論壇平行論壇技術轉移專場上,來自中國、美國、德國、日本、英國等國家和地區的政、產、學、研界嘉賓,圍繞“國際生態環境與能源技術轉移”的主題展開熱議。會上,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楊躍承透露,2013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7400億元。
楊躍承介紹,2006年科技部、中國科學院、教育部共同啟動國家技術轉移促進行動,2010年科技部出臺了科技服務體系火炬創新工程,使中國的技術轉移和科技服務體系建設邁上新臺階。截至目前,我國共擁有技術管理機構1000余家,技術合同認定機構800余家,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369家,分布在國內知名的高校、科研機構、高新技術企業等,此外還擁有技術交易市場200多家,技術轉移聯盟20多個,中國創新驛站站點80多個,構成了我國技術轉移在微觀層面的推進機制,促使企業需求同科研能力有效對接,解決了大量技術需求難題。
在楊躍承看來,技術轉移有幾大功能:一是價值發現功能,即通過技術轉移可以捕捉到很多有價值的知識、專利、技術和應用,有利于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二是激勵創新,即通過技術轉移和技術市場不斷激勵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傾其所能投入到科技創新活動中;三是讓市場成為配置資源的決定性力量,注重發揮市場機制來優化產業組織方式和資源配置方式;四是規范交易,即在技術轉移活動過程中,形成一種健康的定價機制、交易機制和規范的要素流動機制,同時尊重知識產權,加快要素流動,促進交易;五是促進企業發展,從而促進產業的發展。所有這些功能對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創新動力和活力、整合利用全球創新資源起到很好的作用。
談到新時期如何打造中國的技術轉移體系,楊躍承認為,首先要進一步完善政策和制度。在產權制度上要勇于革新,大膽解放知識分子、科技人員,讓科技的潛能、創新的能力能夠得到充分的釋放和發揮,同時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和制度體系建設。在財稅政策上,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在營業稅改增值稅的過程中,抵扣范圍進一步擴大,以激勵科技服務業、研發服務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在技術轉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在科技金融政策上,圍繞股權投資特別是創業投資、私募、產業投資、并購等,還需要更多創新手段激勵資本關注早期的小企業,并愿意做長期投資。在創業政策上,要想方設法降低創業者進入的門檻,在行政許可、收費等方面,借鑒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經驗,簡化行政審批措施,讓創新創業更加活躍。
其次,推動技術轉移的專業化、資本化。因為在技術轉移的過程中往往面臨著知識產權的問題,不少高校、科研院所的技術還不能跟企業的需求完全吻合,還需要進一步集成或孵化,在這個過程中,就涉及到該怎樣讓技術貢獻的各方都能在一個合理的定價機制下獲得滿意的價值衡量,往往就需要引入資本化渠道。同時積極在創新全球化的過程中,主動整合利用全球的創新要素和資源,向高端化、全球化靠攏并“問價”。
第三,優化組織體系。去年開始,科技部在全國進行了“2+N”頂層設計以促進各類創新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在中關村設立了國家技術轉移集聚區,在深圳設立了國家技術轉移開放合作試驗區,試圖通過“一南一北”的示范效應整合全球創新要素,進一步與國際上的創新資源對接,從而帶動西南、西北、華中、華東、東北等地區的技術轉移快速發展,并力爭在全國114個國家高新區中都布局一個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在所有的重點高校都設立技術轉移辦公室,在組織體系上構建一種保證力量,充分調動高端人才的創新性和能動性,推動全國的技術轉移從國內走向國際。
此次專場會議上,還舉行了《中美能源與環境(溫室氣體控制與資源化)創新中心建設戰略合作備忘錄》簽約儀式;鄂爾多斯高新區分別與中美技術轉移中心、中美能源國際技術轉移平臺、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交流促進會、中國電動汽車城市創新運營聯盟、SBC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京津冀企業與美國、加拿大、阿根廷、韓國、德國、英國、瑞士等國家的技術轉移項目開展了對接專場活動。
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周國林表示,此次對接活動旨在整合全球創新資源,推動中關村企業開展國際研發合作,提高國際化水平,并通過國際技術轉移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