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國際產業發展日益呈現出集群化、融合化和生態化三大趨勢,其中產業集群的快速成長已成為三大趨勢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我國,產業集群的崛起已成為推動地方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力量。但各地產業集群在發展過程中還面臨許多問題和不足,急需尋找破解之策。
產業集群的發展瓶頸
政策瓶頸。在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的職能定位不準確,采取“行政撮合”方式將許多企業“半自愿”地納入集群,或以自身掌握的資源直接介入經濟活動,市場機制難以發揮作用,呈現政策越位;一些地方政府的服務意識存在偏差,表現出對大企業的過分偏愛和對小企業的冷淡,重視硬件設施的投入和建設,忽略軟環境的培育和發展,呈現政策錯位;一些地方政府的社會保障功能不健全,表現為公共產品和服務體系不完善,難以為產業集群發展提供應有的服務功能,呈現政策缺位。
創新瓶頸。傳統產業集群的“低端鎖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高端不足”是我國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最緊迫和最突出的問題,而破解上述問題的惟一出路就是提升產業集群的創新能力。但我國產業集群創新還存在一些問題:集群創新機制不完善,多地產業集群的核心產業不突出、主導產業和名牌產品較少,上下游和外圍服務企業配套不緊密,分工和專業化程度不高、產業鏈不完善,整體市場競爭優勢不明顯,集群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創新人才,一些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員工素質較低,碩士及以上的高學歷人才所占比例較低,導致企業缺乏自主技術創新的勞動力技能基礎;創新要素不足,產業集群創新涉及科技創新、金融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產業集群創新在創新要素方面明顯存在驅動力不足的問題,主要表現為:資金、技術、設備、人力等生產要素不足,“電荒”、“油荒”、“民工荒”和土地緊缺現象已經在多地發生,成為正處于轉型關鍵期的產業集群發展的瓶頸;在一些產業集群內,社會服務基礎設施薄弱,功能失衡,參與社會服務的中介機構積極性不高,難以為集群內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市場競爭和戰略聯盟提供有效服務;資源環境約束日趨凸顯,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尚未根本性的轉變,資源需求與供給的矛盾尖銳,經濟增長的環境代價過大,一些地區的環境承載力逼近極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已經影響到一些大型招商引資項目的落戶。
破解瓶頸 促進產業集群發展
堅持科學規劃,充分發揮政府的支持引導作用。在推動產業集群發展的過程中,政府的主要職能是確保市場機制在經濟運行和資源配置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政府要合理制定產業集群發展的戰略規劃,明確發展的重點和方向,聚合具有地域特色的大產業、大項目、大集群,加強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加快轉型發展。政府要為經濟運行創造良好的硬環境和軟環境,加大在道路交通、通信、電力等硬環境方面的投資力度,完善配套設施;簡化行政審批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規,規范市場秩序。政府要充分發揮其引導功能,通過財政投入、稅收減免、金融杠桿等措施有效引導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鼓勵集群內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制定實施產業集群聯盟標準,以嚴標準、高質量打造產業集群優勢。
強化分工與協作,構建產業集群的創新體系。通過多種方法和途徑,大力引進、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和高端人才。首先,以高新區和科技園為基礎,加快創新型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高新區要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和本地資源稟賦做好產業集群發展規劃,有針對性地引進和發展技術含量高的新興產業,加強中間產品市場的培育和要素市場的形成,強化園區內企業間的集聚效應和關聯機制。其次,依托大學科技園,提升集群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借助品牌大學的聲譽,積極探索產、學、研一體化新模式,將不同科研單位和實體企業的資源優勢有機整合,實現技術創新在產業鏈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合理對接,增強產業集群的協同創新能力和整體競爭優勢,從而使產業集群由制造基地向創造基地轉變。第三,促進企業間建立橫向或縱向的技術關聯,使集群內部企業間既合理分工又相互促進,加快形成有效的創新型產業集群,使產業集群向專門化、協作化、規模化方向發展。
完善社會服務體系,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產業集群的發展不僅涉及工商、稅務、金融和科技等諸多經濟政策,而且離不開專利、商標代理、教育培訓、信息服務等中介服務機構,同時需要良好的社會人文環境和舒適宜人的生態環境。各地在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要盡快明確影響產業集群發展的各種政策法規,破除傳統的行政干預,為人力、資本、技術和信息等生產要素的充分流動提供公平有序的政策環境;在積極招商引資的同時,要建立完善的社會服務保障體系,加快發展專業化市場,提升現代物流、信息傳媒、科技咨詢、金融服務等配套服務能力;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的建設力度,加大環境治理資金、技術、設備和人力的先期投入,加快園區內企業間的循環經濟建設,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區域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建設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4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