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導向和市場需求的雙重作用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有望進一步提速。專家指出,節能環保產業不僅是一個政策導向性產業,還是一個需要投資帶動的產業,因為技術最終需要轉變成相應的裝備和設施來實現,但在目前的金融市場環境下,還存在不少資金方面的難題需要解決。
11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次日,2014國際節能環保技術裝備展示交易會在京舉行;12月1日,2014年全國電機能效提升工作會議召開……接二連三的消息表明,在APEC會議之后,環境保護問題愈發受到各方重視。
在政策導向和市場需求的雙重作用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有望進一步提速。專家指出,節能環保產業不僅是一個政策導向性產業,還是一個需要投資帶動的產業,因為技術最終需要轉變成相應的裝備和設施來實現,但在目前的金融市場環境下,還存在不少資金方面的難題需要解決。
此外,雖然節能環保市場的發展規模潛力巨大,但因細分行業較多,具體到每一個專業的市場規模并不大,競爭非常激烈。
利好消息不斷
此次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強調源頭治理、全民參與,強化污染排放總量和濃度控制,增加了對重點區域和燃煤、工業、機動車、揚塵等重點領域開展多污染物協同治理和區域聯防聯控的專門規定,明確了對無證、超標排放和監測數據作假等行為的處罰措施。
除了上述草案,《重大節能技術與裝備產業化工程實施方案》也于近日發布。方案提出,到2017年,高效節能技術與裝備市場占有率由目前不足10%提高到45%左右,產值超過7500億元,實現年節能能力1500萬噸標準煤。
高層對節能環保問題的關注還體現在資金分配上。11月26日,財政部發布消息稱,中央財政將安排資金對新能源汽車推廣城市或城市群給予充電設施建設獎勵,明年一年推廣新能源汽車超過2.5萬輛的城市最高可獲過億元獎勵。
針對耗能大戶電機行業,相關部門也進行了專門的討論。12月1日,工信部、中國工程院、廣東省政府聯合召開2014年全國電機能效提升工作會議。會上,工信部部長蘇波對下一步電機能效提升工作提出切實加強組織協調、加強政策支持、創新市場化改造模式、加快專項推廣、加強監督執法等五點要求。
“綠色低碳轉型將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應給予政策扶植和支持。”在11月27日召開的“2014節能環保產業高峰論壇暨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年會”上,李毅中指出,推進綠色低碳要實行獎懲分明的經濟政策,既包括對企業直接減負,也包括對消費者的綠色消費行為減負。
中國節能環保集團總經理王彤宙在論壇上表示,節能環保產業是一個政策導向性產業,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市場空間,比如,在一系列脫硫脫硝的政策出臺之后,脫硫脫硝市場快速發展起來;二是市場準入,節能環保領域的很多業務都需要具備符合國家政策的資質才可以進入;三是定價機制,包括水價、電價、垃圾處理費等都有相關的定價機制。
潛力巨大競爭激烈
李毅中認為,“綠色低碳”滲透體現在新型工業化的要素之中,綠色低碳轉型既是新型工業化的顯著特征,更是必須實現的戰略任務。
“對節能環保產業來說,我感覺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戰略機遇期。” 王彤宙用四個短語概括了這個時期的特點:政通人和、潛力巨大、道路艱難,以及最終成果輝煌。
他分析,節能環保涉及諸多細分領域,目前國家對節能環保產業還沒有統一的業務分類標準。
今年,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嘗試對節能環保產業進行業務細分,將其劃分為16大類,61個中類和152個小類。
“總體來看,節能環保的市場規模很大,但每個細分領域的規模并不大。以水務為例,分為原水、供水、污水,污水又分為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工業廢水還包括不同工業領域的廢水。” 王彤宙解釋道,雖然整體水務市場很大,但細分專業的市場規模很有限,加上地域分割,導致小公司很多,競爭很激烈。
王彤宙認為,節能環保產業不僅是一個政策導向性產業,還是一個需要投資帶動的產業。因為技術需要轉變成相應的裝備,通過相應的基礎設施來實現,這就需要一定規模的投資,但在目前的金融市場環境下,還存在不少問題,包括資金短缺、融資方式有限、資本成本過高等,這些都制約著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司長高云虎也提到了和裝備相關的話題。他強調,解決資源環境問題,既要做好工業生產過程中的節能和環保,也要為全社會提供先進的節能環保裝備。對于節能環保裝備產業的發展,他建議從節能技術裝備、環保技術裝備、資源綜合利用技術裝備這三方面努力。
高云虎指出,在節能環保裝備方面,國內一些行業骨干企業的技術水平與國外差距不大,部分領域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關鍵在于如何大范圍地推廣應用,以及如何加強對中小企業的監管。
摘自 機電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