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團取暖,聚力發展
2013年11月5日,陜西省3D打印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成立,聯盟由西安交通大學等5家核心單位發起,共32家單位組成
聽不到隆隆的機器聲,整潔明亮的車間內,一臺臺3D打印機一字兒排開,隔著3D打印機的玻璃,只見一閃一閃的光焰在跳動。“這就是直觀的金屬3D打印”,西安鉑力特技術公司總經理薛蕾介紹說。這家依托西北工業大學3D打印技術成立才3年的高技術公司,已經擁有專利40余項,去年銷售收入突破億元大關,一躍成為國內領先的金屬3D打印高技術企業。
“這得益于參加陜西省3D打印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有了這個聯盟,同行之間的交流方便了,認識的銀行多了,融資快了,發展速度自然就快了。”薛蕾深有感觸地說。
陜西省在國內3D打印領域有著雄厚的科研和產業化實力,是當之無愧的領頭羊:擁有該領域國內唯一的一位院士——西安交通大學的盧秉恒院士;3D打印領域僅有的3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有兩位在陜西:李滌塵教授和黃衛東教授。我國與3D打印設備、材料及應用相關專利共668件,陜西擁有其中369件。
“一雙筷子輕輕被折斷,十雙筷子牢牢抱成團”。如果不抱團取暖,就很難形成聚力發展的態勢,就有重蹈光伏產業無序發展、惡性競爭覆轍的危險。2013年11月5日,陜西省科技廳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正式批復成立陜西省3D打印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聯盟由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和陜西省科技資源統籌中心5家核心單位發起,共32家單位組成。聯盟成員包含了航空航天產業、新材料產業、信息產業、醫療康復產業、激光器產業、傳統裝備制造業(汽車、能源動力裝備)、文化創意產業、創新教育產業等多個優勢產業。
聯盟主要圍繞我國制造業和市場對3D打印技術需求和產業發展,打造陜西地區3D打印技術產業鏈、創新鏈和服務鏈,促進聯盟成員之間的資源共享和互惠互利。在創新鏈上組織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開展關鍵技術研究,解決聯盟提出的技術難題,提升聯盟成員單位的技術服務能力和水平;在產業鏈上培育西安鉑力特、陜西恒通和西安瑞特公司作為產業鏈技術支持單位,在材料產業、裝備制造加工、航天產業、能源動力、醫療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等產業領域方面協助聯盟成員創新發展;聯盟同時構建3D打印服務鏈,以陜西省科技資源統籌中心為主搭建服務平臺,組織聯盟成員開展3D打印服務,為陜西省政府相關部門提供行業科技與產業發展咨詢和規劃,組織行業的技術交流活動。
互惠互利,勢頭強勁
近一年來,陜西省3D打印技術創新接連取得新突破;為實現科研優勢轉化,聯盟多次組織校企合作交流
“聯盟首先要做的就是把科技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盡快為陜西經濟發展作出貢獻。”陜西省科技資源統籌中心總工程師陳銳說,“科研優勢的轉化不僅是把科研成果拿來就用,還包括幫助企業攻克生產一線的實際難題,培養相關的技術人才。”聯盟為此已多次組織校企合作交流活動。正是在這樣“互惠互利”聯盟準則下,陜西相關企業發展勢頭強勁。
近一年來,陜西省3D打印技術創新接連取得新突破。在生物打印領域,西安交通大學開展的3D打印個性化人工假體制造研究與應用取得標志性進展,科研成果《個性化顱頜面骨替代物設計制造技術及應用》通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初評。在非金屬打印領域,西安交通大學創新陶瓷材料3D打印成形工藝,實現了大型燃氣輪機空心渦輪葉片等復雜結構陶瓷零件的快速制造。在金屬打印領域,西北工業大學研制出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個性化金屬液滴微噴頭、壓電脈沖微噴頭及5軸聯動金屬微滴打印設備。
融資難是科技成果轉化的短板。去年5月22日,陜西省科技廳、陜西銀監局、陜西省3D打印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在省科技資源統籌中心共同舉辦了合作銀行向省3D打印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授信協議簽約暨銀企座談會,中信銀行西安分行、招商銀行西安分行、長安銀行、東亞銀行西安分行等4家商業銀行向省3D打印聯盟給予總額達20億元的銀行貸款授信。銀行將為聯盟成員企業提供專屬的綠色審批通道,并進一步結合3D打印產業企業的特點,通過三方合作不斷為3D打印產業企業研發專屬的科技金融產品,全過程、全方位地支持3D打印產業的發展。
創新聯盟的成果也已惠及民生。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將3D打印肩胛骨、鎖骨鈦合金假體植入應用于臨床,3名患者軀體外形和功能得到較好恢復。
陜西省科技廳廳長李明遠表示,將通過與科技部的省部科技會商機制,積極爭取陜西省3D打印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升級為國家級聯盟。同時,通過全國首批創新型省份建設試點,讓3D打印在三秦大地上打出一片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天地,為制造業轉型升級、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