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新常態下,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性更為突出。推動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需要體制機制創新,也需要更好發揚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源于探索科學真理、追求技術創新的科學活動。這里所謂的科學,既包括以認識自然為目的的自然科學,也包括運用由此得來的知識以擴展人類自身能力的技術科學。這兩類科學在發展中猶如“源”與“流”相互依存。前者以其理性與思辨匯入人類精神文明的演進,往往被歸入“科學文化”;后者常被籠統地稱作“科技”,主導著人類物質文明的進步。
人們常把牛頓時期界定為現代科學的起點,其標志是認識自然的深度進入到本質層次。認識自然按深刻程度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是認識其存在和表象,第二是認識其表象的經驗規律,第三是認識其本質的自然規律。前兩個層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常只對一事一物有效。歷史上地心論、日心論、開普勒三定律都屬于這個范圍。第三個層次從“知其然”躍進到“知其所以然”,適用范圍遍及具有這種共同本質的所有事物。牛頓萬有引力和力學定律是歷史上這一層次的較早范例,從它的出現開始,自然科學被賦予“現代”的意義。
牛頓時期以來的300多年里,自然科學連同由之帶動的技術科學,在人類社會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發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促使人們對它本身的屬性、性質、發展規律、社會作用等進行詳盡研究。由此歸納出它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行為規范等,總括在一起成為科學精神。科學精神在大眾心目中是崇高的,認為它成就了求真和務實的品格、嚴謹和堅韌的作風、寬容和靈活的心態。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浸潤在社會的精神文明里。
現代科學把認識自然的深度推進到本質層次,生成現代意義上的技術科學體系,并帶來現代技術發展萬馬奔騰的局面。現代科學機制成功運作,取得巨大成就。而科學精神所體現的智慧和力量,也就是科學工作者應具有的心態和行為修養,是實現這種成功的精神要素。這種修養是從歷代科學成功事例中歸納總結出來的。科學精神雖然針對的是科學行業,但也普遍為其他行業所推崇。這是因為,科學作為社會分工中的一個行業,其任務是認識自然,屬于“求真”。科學精神就是一種求真精神。社會上其他行業雖然任務不同,但都要“求真”,都要有科學精神。
作為科學文化,科學精神所體現的智慧和力量,屬于社會整體的一個部分,受哺于社會并反饋社會。所以,對于一個社會來說,科學精神強則百業興人才盛,尤其是科學人才的造就興盛。一個社會的科學精神會因科學菁英輩出而更加豐富。
科學精神主要體現在修養上。修養依靠陶冶體驗,是實踐的積累。不同行業的修養有不同特點。對于科學行業的修養特點,這里主要談兩點:
一是現代科學是一個艱辛的“試錯”過程。面對深層次認知與創造的挑戰,科學精神的修養實質上就是“知錯—改錯”。孔子曾經贊許其弟子顏回注重修養,能做到不重復錯誤(“不貳過”)。這是非常難得的。重大科學發現是稀有機遇,往往“眾里尋她千百度”,卻在“驀然回首”之間遇到。認識到這種規律,懷著有準備的心態去堅持,需要很高的修養。
二是現代科技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創造巨大社會財富,而作為這一鏈條始端的自然科學卻不以任何實際功利為目的。這種反差往往會對“求真”產生壓力和誘惑。對抗種種干擾,更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撐,需要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在這方面,我國傳統文化有著豐富的養料。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天文學會名譽理事長)
摘自《 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