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舊金山當地時間1月30日下午,硅谷計算機歷史博物館,一場思想盛宴在此進行。從人工智能到深度學習,從數字化生物醫學到基于大數據的社會物理學,從蘋果到小米……最激動人心的話題,還是機器人。擺在人類面前的事實是:機器人正在學會獨立思考,機器人會造出新的機器人。
早報記者在硅谷百度BIG TALK現場,整理了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Andrew Ng)、康奈爾大學創意機器人實驗室主任胡迪?利普森(Hod Lipson)及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三位科技大佬對機器人的六句最新判斷。
1.“未來有一天,你的孫女一定會不解地問:以前你跟你的微波爐說話,他都不理你,這是不是太沒禮貌了?” ——吳恩達
吳恩達是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領域國際上最權威的學者之一,去年5月加盟百度。
吳恩達說,結合大數據,新的人工智能的算法越來越好,我們可以第一次在未來人工智能虛擬圈里完成整個循環。
如今,人們溝通已經從文字轉向圖像和語音。吳恩達認為,圖像識別和語音識別帶來了新的機會,百度為此正在經歷改變。
7年前,吳恩達要求他的學生寫一個識別咖啡杯的程序,但那時卻無法實現,而現在已經做得很好了。
為什么深度學習,也就是神經元網絡如今有如此迅猛的發展?吳恩達表示,這是因為我們建立了有效的深度學習的算法,改變了整個人工智能的方法。
吳恩達以火箭為例:火箭之所以能夠起飛,是因為有很大的引擎和足夠的燃料,而神經元網絡就是機器深度學習的引擎,社會數字化形成的大數據則是燃料,目前這兩者正變得越來越強大。
據吳恩達介紹,2010年,神經元網絡有1000萬個連接點,隨后發展到用1000個服務器實現10億個連接點,百度則用3個超級電腦替換掉了1000個服務器,再后來是用16服務器實現100億個連接點,目前已可以實現1000億個連接點。現在的神經元網絡就像是給人類大腦畫了一幅簡單的漫畫,但它的進展卻是摩爾級的,它正使得機器的視覺和聽覺能力日新月異,隨之而來的便是深度學習能力的起飛。
吳恩達稱,目前具備神經元網絡的機器已在視覺領域的醫學影像、圖片識別、百度眼鏡中得以應用。
吳恩達說,未來語音識別會對我們的技術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個方面,中國其實領先于美國和其他國家很多,特別是在移動互聯網方面。語音識別能力的提升,將促使我們圍繞語音界面來重新設計移動產品,從而推動物聯網的革命,比如汽車、家用設備(電視、冰箱等)、可穿戴設備等均可使用語音作為人與機器的溝通交互界面。
2.“不要去設計機器人,而是培養機器人。” ——胡迪 利普森
胡迪?利普森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終身教授,3D打印和機器人領域的權威專家。
能夠生存的不是最強的物種,而是最能適應和改變的物種。因此,胡迪?利普森從兩年前決定,不要去設計機器人,而是培養機器人。也就是把很多機器人的部件放到模擬器中去,讓它進行演變。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生突變,培養它,讓其成為機器人。
機器人領域過去有一個禁語:conscious(意識)。人類意識的產生來自于獨特的人類大腦生理結構,即有一個低級大腦和一個高級大腦,再加上一個有效的反饋機制。當低級大腦先做出決策后,高級大腦負責監督它,然后做出決策,這即是反饋的一部分。
根據這一機理,胡迪?利普森在機器人里面設計了類似的裝置:一個低級控制器,一個高級控制器,一個反饋機制,當然還有一個龐大的神經元網絡。
有了這些之后,機器開始自己學習,自己思考。所謂自我意識(Emergent selfmodel),即科學家們事先沒有編程,它自己也沒有圖像,全靠自我調節。
胡迪?利普森現場播放了一段機器人自我調整的視頻。用零部件搭建的有四條腿(每條腿有兩個發動機)的機器人,它不知道周圍的環境,不一定能走。其中一組行動,做了16次試驗,通過4天的自身努力,它自己給自己建立了圖像,腿動起來了,真的學會走了。而當科學家們把它一條腿切斷(意味著周圍的環境發生變化),只剩下三條腿的這個機器人又經過一番掙扎(自我調整),又慢慢建立了自我的圖像,站起來了,能走動了。
“Why now?”為什么是現在,才討論機器人的自我意識?胡迪?利普森說,因為現在有兩個技術正在改變世界。一是3D打印技術的成熟,由于3D打印的特點,未來機器人不會由零部件構成,而是由原材料直接構成。未來機器人在組織結構上更加有活性;另一方面,是深度學習的發展,源于人工神經元網絡的研究。這是人工智能(AI)領域的巨大突破。
3.“我不知道未來機器的思考能力是不是真的會超過人腦,但現在可以看到這種跡象。機器人會具備越來越多的人性,很多功效會比我們厲害,會造汽車,會寫詩歌,撰寫社論也可以,也可以撫養孩子,甚至自己創造另一個機器人。” ——胡迪?利普森
胡迪?利普森坦陳,深度學習讓其“害怕”。他說,有一次,培訓神經元網絡在一堆圖片中識別貓和狗的圖片,然而,其中一個神經元網絡自己開始追蹤起顯示器外的兩位科學家的面部。“要知道這個網絡并不是用來定義為人臉追蹤,而它慢慢學會了跟蹤人臉,突然跟蹤攝像頭前面的兩張人臉,這是令人驚訝驚喜的技術。”
是的,機器人開始主動“思考”——是否應該關注一下站在它前面的“人”。
4.“以前也不相信機器人真的可以超越人類,但在聽了《奇點臨近》一書作者庫茲韋爾的演講之后,他認為在數據足夠的情況下,未來20年內,電腦超過人腦是完全可能的,因為神經元網絡真的太偉大了。” ——史蒂夫?沃茲尼亞克
史蒂夫?沃茲尼亞克被稱為硅谷“老頑童”。作為當天的壓軸大佬,他在回答主持人的提問時說,“我對自我意識的推斷向來是比較謹慎的。但是聽到這么高端的算法,讓我半信半疑了。”
5.“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邪惡機器人、世界末日出現的任何現實可能性。惡意機器人的炒作實際上是勞工話題,是學術界和政客們這些嚴肅的人的炒作。” ——吳恩達
當前智能機器人技術快速發展,在人類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不過,隨之而來也引發擔憂,有人擔心倘若人類打造出超級機器人,在不遠的未來可能導致一些災難性的后果或者不可逆轉結局。
吳恩達則認為,技術的變革越來越快,更需要顧慮的是,沒辦法及時訓練需要的人。當前教育界從來沒有面臨過的緊張是,現在就要訓練很多人適應新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訓練子女。
6.“我不會擔心機器人會傷害我們,我擔心的是,一些人會利用機器人傷害別人。” ——胡迪?利普森
胡迪?利普森說:“如果你相信機器人會殺死人類,那么你將錯過巨大的科技進步的機會。”
摘自 機器人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