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融資成本高,融資渠道單一、產品質量不高、投資風險大、周期與融資不匹配、信貸政策發展滯后……長期以來,融資問題嚴重阻礙我國光伏行業發展。專家認為,未來,要充分運用好保險產品的“定心丸”作用,并且在拓展融資渠道上下功夫
嚴重阻礙我國光伏發電行業發展的融資難題有解嗎?近日,在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的號召下,中民新能、保利協鑫、民生銀行、華能天成租賃、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鑒衡認證等18家機構在北京共同發起成立了中國光伏電力投融資聯盟。在業內人士看來,此舉將加強投融資機構和企業有效對接,進一步緩解我國光伏電站融資難的問題,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
“我國融資成本較高,同樣建一座光伏電站,歐美國家的融資利率在3%以下,而我國則高達8%甚至10%。”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告訴記者。
除了成本高,融資渠道單一、產品質量不高、投資風險大、周期與融資不匹配、金融機構的信貸政策發展落后于行業發展等都是造成光伏電力行業融資困難的重要原因。中民新能投資有限公司總裁韓慶浩表示,融資機構評估項目最關鍵的環節就是發電收入的穩定性。如果電站建設質量存在問題,金融機構對于項目融資是一票否決的。
光伏發電需要至少20年的服務周期,既要保證產品的質量,也要保證電站的質量,必須有一個穩定的質量監督體系。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透露,目前能源局已經和認監委、工信部建立了檢測認證制度,今后會進一步加強檢查和監督,促進產品質量提高和技術創新。同時還要開展質量的監督檢查、完善信息監測和發布制度,讓社會全面了解光伏發展情況。
除了質量監測,保險是光伏電站按照預期營運的重要保障,保險產品的開發也將給金融機構提供一顆“定心丸”。國家開發銀行評審一局副局長郝耀說,通過項目投融資促進保險市場積極創新,引導、培育我國市場的發電量險等保險產品,可以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重擔保、難融資的問題,釋放企業的擔保資源,實現風險分擔。
保障機制健全之后,還需要在拓展融資渠道上下功夫。郝耀介紹說,目前國開行在清潔能源領域的信貸資產已超過3000億元,具有證券化的條件,可以依托現有的經驗結合清潔能源相關資產,以資產證券化手段籌措專項資金,定向開展光伏發電項目融資工作,通過該手段盤活現有的存量資產,并吸引全國范圍內投資機構通過資產證券化產品,將資金應用于光伏行業,加大對行業的支持力度。
“和大企業比,由于資產少、項目小,中小企業投資光伏電站在融資上面臨的問題更加嚴峻,未來可以以工業園區為載體,通過項目打捆的商業模式做一些融資產品,較為容易獲得金融機構的認可。”世界銀行高級能源專家王曉東建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