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東省大力培育和引進高層次人才,建設科技創新高地和人才集聚高地,形成“以才引才、以才育才”的人才裂變效應,成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必須緊緊抓住和用好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動力,充分發揮市場對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加速創新鏈與產業鏈、資金鏈有機融合,加快推進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協同創新,以更大力度推進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全面提升我省科技創新能力與產業競爭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廣東。
——摘自廣東省2013年度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暨全省科技創新大會
一、要素投入及主要科技產出指標
2013年,廣東全社會R&D經費占GDP比重達2.32%,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0.24個百分點;其中珠三角地區R&D經費占GDP比重達2.56%,接近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水平。全省R&D人員總量全國第一,達到65.24萬人。預計2014年全省R&D經費占GDP比重將達到2.4%,珠三角將達到2.6%,全省R&D人員將超過65萬人年。在創新產出方面,2014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2項,技術發明獎3項,技術進步獎12項,國際合作獎1項,是2013年牽頭單位獲獎項目(5項)的3.6倍,創歷史最好成績。2014年11月全省有效發明專利110674件,增長17.1%,1-11月PCT國際專利申請11620件,占全國PCT國際專利申請的55.92%。
二、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主要指標
1、重大項目
原始創新顯著提升。2014年,廣東獲得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項目9項,連續6年實現豐收。東莞散裂中子源、國家基因(深圳)庫、國家超算(廣州、深圳)中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等國家大科學工程建設穩步推進。
2、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區域創新體系不斷完善。支持企業組建各類研發機構,組織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主體有效對接,打通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通道。加快建設“粵港創新走廊”,加強與德國、英國、以色列等創新國家科技合作。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科技創新一體化行動計劃》和《科技創新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專項實施方案(2014-2020年)》。全力推動創新型廣東建設,2014年深圳率先獲批成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3、開放合作與人才引進
國際和粵港科技合作取得新進展。依托廣州留學科技人員交流會、深圳高交會、東莞國際科技合作周等載體,不斷深化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科技合作。穩步推進東莞“國家級環保與水處理國際創新園”、廣州“國家級科技服務國際創新園”、中烏巴頓焊接研究院等重點項目建設,協調推進佛山中德工業園、揭陽中德生態金屬園等國際合作園區建設并取得新進展。加快推進“粵港創新走廊”建設,強化兩地創新要素良性互動,實現兩地產業鏈互聯共融,著力打造“珠三角—香港—海外”人才流動新模式。
培養引進大批高層次人才。目前,全省擁有兩院院士(含雙聘)109人(2013年新增10人,本土4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青160人(2014年新增10人),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55人(2013年新增8人),長江學者95人(2013年新增12人),千人計劃147人(2013年新增39人),中科院百人計劃117人(2013年新增12人)。深入實施“珠江人才計劃”,引進四批91個高水平創新科研團隊,開展“揚帆計劃”,為粵東西北引進12個高層次人才團隊,啟動首批省培養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初步形成了“引育并舉、立體支撐”全省科技創新的新局面。
4、政策保障
2014年6月,廣東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決定》,這是全國第一個頒布實施的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和綱領性文件。決定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動力,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協同創新、轉化應用和環境建設,全面提升全省科技創新能力與產業競爭力。
三、重點領域成果與成效
1、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全省23個省級以上高新區預計實現營業總收入2.9萬億元,同比增長20%;新增20家省級專業鎮,381家專業鎮預計實現生產總值超過2萬億元;LED產業預計實現產值3500億元,同比增長24.6%。
2、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進展和成效
一是著力實施陽光再造行動。實施科技業務管理陽光再造行動是廣東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實現由科技管理向創新管理轉變的重大舉措。去年以來,按照“申報要公平、項目要公開、審批要制衡、去向要審計、績效要評估、考核要問責”的要求和“頂層重構、流程再造、分權制衡、功能優化、權責統一、公開透明”的思路,廣東大力實施“科技業務管理陽光再造行動”,轉變財政資金投入結構和方式,不斷完善穩定性和競爭性支持相協調的投入機制,以案治本建立科技管理權力制衡監督機制,全力打造科技業務管理陽光政務平臺,截至目前,初步建立了項目決策、執行、評價相對分離,相互監督的權力制衡機制和內外并舉的“雙重監督”機制,科技業務管理陽光政務平臺正式上線,實現了科技業務管理全過程的“痕跡”管理和信息公開。陽光再造行動初見成效并在全國科技界產生較大的影響,科技部相關領導帶隊對廣東進行了專題調研;重慶市、海南省、湖南省、河北省、貴州省、青海省等科技廳(委)先后到廣東交流學習有關做法。
二是著力構建新型科技業務體系。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是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廣東大力推動創新鏈、資金鏈、產業鏈融合發展,通過歸并原有16項財政專項資金,重新整合設立5大財政專項資金,重構確立“511”新型科技計劃體系,包括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公益研究與能力建設、前沿與關鍵技術創新、產業技術創新與科技金融結合、協同創新與平臺環境建設5大科技計劃,突出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和一批科技專題計劃,提高了財政資金與創新需求的協同增效作用,推動實現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的三鏈融合。
三是以新機制、新模式組織實施新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召開省科教領導小組會議和省重大科技專項工作推進會,堅持“需求導向、‘三鏈’融合、集群推進、協同創新”的原則,緊密結合廣東轉型升級的重大科技需求,重點解決制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瓶頸問題,力爭在計算與通信集成芯片、移動互聯關鍵技術與器件、云計算與大數據管理技術、新型印刷顯示與材料、可見光通信技術及標準光組件、智能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電池與動力系統、干細胞與組織工程、增材制造(3D打印)九大領域搶占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制高點。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