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近年來,國家大力倡導產業轉型升級,助推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然而,中國每萬人工業機器人保有量僅約30臺,還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已經打下的基礎需要鞏固,尚存短板的領域需要完善,“機器換人”的潛力還很大。不少地方提早謀劃、搶抓先機,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推動制造業健康發展。
在珠三角、長三角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分布區,隨著人口紅利等傳統優勢逐漸消失,面臨著較大的轉型壓力,希望通過機器人產業大幅度提高工業企業的勞動生產率。3月份,外貿出口大省廣東出臺了“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提出通過實施“機器換人”計劃,以汽車和摩托車制造、家電、五金、電子信息、紡織服裝、民爆、建材等行業為重點,推進工業機器人示范應用,至2017年末推動195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機器換人”。廣東各地紛紛搶抓先機,廣州市提出,到2020年培育形成年產10萬臺(套)工業機器人整機及智能裝備的產能規模,全市80%以上的制造業企業應用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被稱為“世界工廠”的東莞市提出,到2020年,力爭全市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產值實現翻一番,達到700億元。上海力爭2015年全市機器人產業規模達到200億元,2020年達到600億至800億元。上海還計劃今后5年應用機器人數量年均增加30%以上,平均每年新增機器人3000臺以上、新建5條以上機器人示范應用生產線。
東北地區等傳統工業基地產業基礎雄厚、人才資源密集,正瞄準先進技術加緊進行改造升級,通過智能機器人提高各產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應對產業升級挑戰。已有大批著名機器人企業扎根東北,由遼寧某機器人企業研發的國內首條熱沖壓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日前誕生,首屆中國沈陽國際機器人展覽會也將于9月份舉辦。一直埋首深耕機器人領域的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自從移動機器人系統在沈陽金杯汽車公司首次投入使用后,就不斷開發新產品,如今已占領國內市場九成以上份額,還出口到15個國家。河南省由省工信廳牽頭,組織20余家單位發起成立河南省機器人產業聯盟,將在2020年把河南打造成全國最具規模、最具競爭力的工業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產業基地之一。
中西部地區結合自身特點,用好后發優勢,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使機器人產業成為重要支撐。重慶市提出,到2020年成為國內重要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機器人產業基地,全市機器人產業銷售收入達到1000億元。作為陜西省機器人產業科技發展戰略研究規劃的負責人,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認為,要把機器人產業做大做強,不能單純依靠政府的財政投入,還要加強同企業的聯系,同市場需求相結合。安徽省著力打造機器人產業集聚試點,合肥機器人產業園將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機器人產業集聚區,蕪湖市機器人產業園規劃面積達5300畝,包含機器人本體及核心零部件研發制造、機器人系統及成套裝備集成應用、前端技術研究院研發創新、機器人主題公園、機器人產業創意基地和配套商業在內的6大功能區域。
為了對智能機器人產業進行扶持,不少地方還從金融、人才等領域出臺政策。比如浙江批準職業技術學院新設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將于今年9月開始招生。廣東佛山對投產兩年內年稅收規模在1000萬元以上的工業機器人企業,給予一次性500萬元的獎勵。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飲料企業之一,娃哈哈集團也開發了放吸管機器人、包裝機器人等,并準備收購一到兩家海外有機器人關鍵布局的生產廠家,發展裝備制造業。
世界已經進入智能化、網絡化時代,為經濟發展開拓了新的空間,注入了新的動力。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大潮,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