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濰坊高新區新增國家級科技項目11項,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國內5個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機構落地開花,獲批省級以上科技項目35項,園區內30家企業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資格認定公示、22家企業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資格復審公示,新增1家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圍繞“四化”發展導向,濰坊高新區把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放在首要位置,持續集聚創新要素,健全完善創新體系,孵化加速助推協同創新,招才引智建設人才強區,創新創業不斷走向深度融合,鑄就了打造濰坊市“科技創新高地、科學發展引擎”、實現更高層次新發展的強力引擎。
匯群賢 聚精英
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的驅動。濰坊高新區高度重視人才工作,把人才作為第一驅動力,大力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堅持高端引領、突出創新發展,打造出匯聚高端人才的“智囊團”,為園區跨越騰飛構筑起創新引領的“智慧寶庫”。
在濰坊高新區,才能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讓“千里馬”有馳騁的天地,是濰坊高新區吸引高端人才的魅力所在。
“這是掃描電鏡,1臺價值100多萬元,是園區購買免費提供給我們使用的。”海歸博士孫遜運指著中試平臺的一臺設備說,“如果在研發初期,讓我拿出100萬元去買,根本辦不到。沒有這些實驗儀器和測試設備,我這個博士就好比戰士沒武器,根本無法打破國外對高端光刻膠的壟斷,也就沒有光刻膠產品的上市,現在我們的產品已銷往上海、蘇州、深圳等30多個城市,目前正在開拓國外市場。”
孫遜運的公司所在的生物醫藥科技園,擁有100多臺(套)國際先進的高端生物實驗儀器及山東省內惟一的公益性中試平臺,能全面滿足新藥創研制的提取、合成、分析測試、中試或試生產,入園企業可免費使用。在濰坊高新區,與生物園一樣具備“研發—孵化—轉化—加速—產業化”的創新創業園區,還有光電園和軟件園等。
為了讓這里真正成為創業者的家園、創新者的樂土,濰坊高新區還建立了領導聯系包靠人才制度,定期走訪聽取意見建議,幫助解決困難,對來園區創業的中央“千人計劃”專家和山東省“泰山學者海外特聘專家”等高端人才提供專項資金扶持,落實博士補貼、教育培訓等待遇。同時,把人才工作成效列入各單位績效考核。據濰坊高新區人才干部教育科介紹,這里設有人才工作臺賬本,可以隨時掌握人才動態、了解人才需求,以便及時提供好各項服務,全力助推人才創新創業。為了讓人才安心創業,園區還定期召開懇談會,廣泛傾聽意見和建議,從生活保障、子女入學、職稱評審、醫療服務、社會保險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務,讓人才創業全程無憂,安心、放心、舒心。
目前,濰坊高新區擁有中央“千人計劃”專家25名、山東省“泰山學者”32名、濰坊市“雙創人才”48名,博士556人、碩士4074人,各類創新創業人才達1.9萬人,為園區持續創新驅動、跨越騰飛增添了智慧動力。
拓渠道 多平臺
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是國家高新區的使命擔當。對于科技創新,科研院所有成果轉化的要求,企業有自主創新的需求,政府有引導轉型升級的追求——緊盯這一點,濰坊高新區創新孵化加速模式,探索出院地合作新模式——引智3.0版,搭建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的“高速路”。
引智3.0版,是“復制”院所的創新模式,讓創新和轉化環節緊密銜接。也就是說,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濰坊高新區搭建孵化器和合作平臺,各大院所技術轉移轉化的團隊和孵化加速的主體入駐,利益綁定、一體運作,完成科研、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
在這一模式下,濰坊高新區引進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三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濰坊共建三大科技創新平臺,與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共建山東省3D打印暨先進制造綜合服務平臺,并以三大科技創新平臺和一大先進制造平臺為龍頭,著重實施“3+1”創新工程,打造濰坊藍色智谷,帶動國內外高端創新要素集聚,推動新興產業孵化,加速實現產業化。
“突破園區科技成果產業化瓶頸,必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園區科技創新成果只有實現產業化、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實現真正價值。”濰坊藍色智谷服務中心主任呂傳昌介紹說,園區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專業團隊運營,搭建專業化、開放式區域創新大平臺,推動技術、資本、市場深度融合,走出了經濟轉型、產業提升新常態下,政產學研聯動發展的新路徑。科技部火炬中心充分肯定這一新型政產學研合作模式,稱之為校地、院地合作“3.0”版新模式。
2014年,濰坊高新區海外科技企業孵化器美國硅谷創源孵化器啟動運行,清華啟迪濰坊孵化基地、3D打印技術創新中心等孵化器加快建設,全部建成后將新增孵化面積20萬平方米,可容納在孵企業400家,加快打造濰坊市孵化經濟的表率、標桿和樣板。
“這里有龍頭企業,有市場,有較好的創新創業環境,我們選擇這里,正是看中這里是科技成果轉化和市場對接的最佳結合點。”北京清華啟迪創業孵化器公司業務拓展總監李耀華說。
政產學研合作模式的改革創新促使濰坊高新區創新創業生態日益優化,內生增長活力持續增強。目前,園區已建成6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1個院士工作站、16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233個市級以上企業研發中心,搭建了光電測試等9個公共技術平臺,創建了10個國家級、17個省級產業化基地,建成4個國家級和3個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集聚形成雄厚的創新資源,構建起高效的創新機制。
壯集群 強龍頭
2014年,福田汽車山東多功能汽車廠喜事連連:先是舉行福田汽車G7商運版上市儀式,緊隨其后推出了首款智能大微客車型——福田伽途V3,為中國家庭乘用車市場開創了“互聯智造”的先河。
“投產僅兩年多,企業商務汽車已產銷近9萬臺,出口伊拉克、馬來西亞、科威特等34個國家。”福田汽車乘用車市場與品牌總監兼福田汽車品牌策劃總監霍焱表示。與此同時,總投資20.77億元的輕客建設項目已獲山東省發改委立項核準,項目投產后可實現銷售收入62.5億元,將進一步輻射帶動園區完善汽車及裝備制造產業鏈條,提升區域整體產業水平。
福田汽車的快速發展,是濰坊高新區企業以科技創新謀求突破的一個縮影。“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園區鼓勵引導行業龍頭企業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品優化升級,促進企業在發明專利獲取、品牌培育、承擔各級科技計劃、重大專項、企業創新研發平臺等方面贏得更多先機,儲備更強大的核心競爭力。”濰坊高新區科技局副局長石炳信說。
如果說福田汽車的自主創新,更多折射的是龍頭企業在行業創新中的帶動作用,那么盛瑞傳動等中小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精彩跟進,則是濰坊高新區打造企業集群創新力的生動寫照。在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產業司公布的2014年國家級“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入選目錄中,濰坊高新區企業盛瑞傳動榮列其中,成為山東省成功入選的9家企業之一。“中心的獲批,可以更為快捷地引進國內外頂尖設備和技術,聚集創新資源,促進我們在變速器領域的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公司副總經理陳鵬說,這是公司被科技部批復為“國家乘用車自動變速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之后,盛瑞在技術研發平臺方面獲得的又一國家級殊榮。
濰坊高新區把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作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當頭炮”。為此,他們支持和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立研發機構,最大程度上聚集科技創新資源。2014年,園區新增濰坊軟件園、新大高科生物、濰坊新海投資等3家企業院士工作站,新批復省級示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家,新批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家。同時,組織40家小微企業開展山東省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協作共用網入網注冊,共享山東省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資源,推進自主創新能力提升。
不斷壯大的企業科技創新實力為濰坊高新區打造“創新高地”不斷增添重量級“砝碼”。目前,園區高新技術企業已達127家,占濰坊市的27.5%。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主要支撐,濰坊高新區2014年實現高新技術產值542.26億元,高新技術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67.2%。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