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達PLC產品事業部總經理 翟立文
臺達自1999年推出第一款小型PLC開始,以高品質、高性能、高性價比不斷擴大市場占有率,成為中國PLC市場中名符其實的“黑馬”、各大品牌不可忽視的競爭新勢力,更成為PLC領域華人品牌的代表。15年來無論PLC市場如何風云起伏,臺達的PLC業務始終保持兩位數的穩步成長。探究其中緣由,臺達PLC產品事業部總經理翟立文表示:“臺達在大陸的應用工程師團隊經過15年磨練,與各行業龍頭客戶合作,協助客戶將臺達PLC和其它自動化產品與機臺整合,達到行業最高標準,在這個過程中,研發,應用和產品同步成長。”
整合是關鍵
談到市場競爭中,臺達PLC產品的核心競爭力,翟立文分析認為臺達PLC能夠提供給用戶高效率的控制系統、簡易快速的應用環境、從安裝到使用全方位滿足高精度設備機臺的各種條件。
同時,針對臺達內部相關IA產品進行整合,以提供給客戶更完整的整體解決方案。
對于PLC的未來發展,翟立文認為會呈現在整合性、操作簡易性以及使用效率上,也就是會向整合IA產品網絡、軟件友善化方面發展,直接反映在客戶端的效益包括節省時間、成本下降。他舉例道:客戶生產設備原來組裝一臺機臺需耗時2周、生產量120 pcs/min, 如果直接套用軟件功能塊、以工業網絡取代I/O配線,提供更高速的PLC執行速度,讓用戶可以節省機臺組裝時間,生產量更可達150pcs/min,大幅提升生產效率。如要將上述的提升效果最大化,就必須要將自動化設備范圍從PLC擴展到上下層的相關產品,如變頻器、伺服驅動器、HMI等,讓設備之間整合更緊密、提供使用者更便利與更靈活的功能。顯然“整合”成為其中的關鍵所在,為此臺達一直以來不斷致力于變頻器、伺服驅動器、HMI、視覺、溫控等IA產品的系統整合解決方案,從網絡、軟件全方位整合,以提供行業用戶快速精準的解決方案為目標,將行業Know-how帶入產品設計,進而提高生產效能。
對此,翟立文進一步解釋說:“隨著全球化競爭加劇以及中國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的上漲,客戶對提升生產效率提出更高要求,自動化與信息化結合是PLC技術發展的趨勢,遠程監控、遠程診斷和專家系統的應用將越來越普遍。這就要求我們新一代PLC速度更快,控制功能更加完善。除了要整合motion功能,還要有能力整合各種工業總線,滿足客戶二次開發界面更加友好的需求。”
布局高端市場
近年來,“上下求索”已然成為自動化行業一大發展趨勢,在原有市場空間飽和的境遇下,逐漸滲透到并不強勢的領域,上下求索以謀全局,成為了各自動化企業新一輪的競爭關鍵。大型自動化企業不斷推出經濟型中低端應用產品,而原本主要關注小型應用市場的自動化企業也紛紛開始向高端市場進軍。
在這一趨勢下,臺達近年來不斷深化在高端市場的布局與發展,臺達AH500系列中型PLC應運而生。AH500系列提供完整的IA產品整合能力,提供內建Ethernet高速通信,完成臺達變頻器、HMI、視覺、溫控器的數據傳輸,進一步在運動控制上開發DMCNet,配合臺達伺服驅動器ASDA-A2系列,提供OEM設備最佳的解決方案。此外,AH500系列也提供DeviceNet、PROFIBUS、EtherNet/IP等歐美標準的通信網絡,從而為用戶提供完整的工業網絡方案。
在硬件設計上,AH500系列全部模塊皆采用Hot swap熱插換架構,同時提供靈活的IO擴展架構以滿足各類應用。另外,提供多樣化的通信模塊,除了內建基本通信功能外,也提供智能的數據交換功能。用戶無需撰寫復雜的程序,簡單地設定表格后就可以完成整個數據交換,這些都是高階PLC才可享受到的方便性。
除了硬件,臺達AH500系列也在軟件方面提供支持。臺達ISPSoft提供五種編輯語言,用戶可根據需求,實現簡便編程。累積行業Know-how, 軟件內建多種功能塊,例如HVAC、運動控制、PID等。同時也提供可視化的編輯接口,針對硬件架構或網絡架構的編輯,使用者可以以更直觀的方式進行編輯與操作。
臺達對于AH500系列寄予厚望,翟立文表示:“隨著新產品不斷地進入市場,除了原有關注的OEM產業之外,臺達也逐漸向系統整合產業及技術性產業擴展,面對更多元化的需求與挑戰,臺達將會為用戶提供更靈活與高度整合的解決方案。”
十五年保持高速增長,而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翟立文依然對臺達PLC業務的未來發展深具信心:“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自動化產品和應用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長足進步。近年來為節省人工成本,愈來愈多的制造業在進行自動化系統的升級改造。隨著供給與需求方的投入碰撞而創造出豐富的火花,我們相信工業4.0會帶動智能工廠的普及。今天我們的機會和挑戰應該是如何在過去三十年的基礎上發展和提升自動化技術和應用水平。如一座工廠已經采用先進自動化設備,如何將這些設備串起來,完成先進管理,做到無人值守,促進節能減排,優化能源管理,實現遠程監控排放指標?諸如此類,我們將迎來巨大的市場機會。”
摘自《自動化博覽》6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