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發展近30年,已初步形成創業孵化行業,并謹奉時代使命,開放創新。在社會共識凝聚、市場發力主導、政府強力推動的大背景下,未來更將朝著創業服務全鏈條、多層次、立體化、生態型方向發展,推動我國建設創業經濟,發展創業型社會。
發展現狀與經驗
我國自1987年開始發展科技企業孵化器,在初期成功探索和中期政府強力主導基礎上,近10年進入深化發展階段,主要表現為投資主體多元化、形式多樣化、功能專業化、技術服務平臺化和組織網絡化發展,即由政府單一投資建立的社會公益性孵化器擴展到政府、公益部門、高校、研發機構、企業、投資機構獨立或合作建立的社會公益性、非營利性與營利性孵化器共存的多元化發展,從單一經典綜合性孵化器向包括專業孵化器及現代多種衍生類型孵化器的組合發展,由單獨依靠科技資源向依托科技資源與產業資源、人力資源等優化重組相結合的方式轉變,由在高新區內建立向創業者聚集的基層縱深發展,由建立個體孵化機構向建立以孵化器為核心、以網絡為手段,吸引創業資本、相關中介服務機構和研發機構共同參與的科技創新孵化生態體系過渡,由傳統單一場地依托型孵化向以天使投資、創業導師等為主的創業核心資源依托型發展。
此外,改革開放還促使孵化器的創業孵化活動進入了開放時代,從內部“自系統”封閉運作不斷與社會積極開放融合,一批更具市場化特征并觸發早期創業活動的“新模式孵化器”在各地興起和發展,海外孵化器建設和國外孵化機構來華開展孵化的海內外互動孵化新局面初露端倪,由孵化行業興起的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深入開展并影響到社會廣泛層面。
目前,不包括新型眾創空間,全國有科技企業孵化器1700多家,在孵企業8萬余家,就業150萬人,已畢業企業超過5.5萬家,其中上市和掛牌企業近500家;大學科技園115家,大學生科技創業基地200多家,每年新增就業崗位超過15萬個,不僅培養出大批創業企業和創業家,還廣泛培育了創業精神和創新文化。更為重要的是,創業孵化行業的興起和發展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了雄厚的基礎條件。
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功,獲得了諸多寶貴經驗。首先,與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與建設步伐相一致,孵化器結合了市場需求,又超前于市場,引導了市場需求。我國科技管理戰略決策者敏銳抓住世界新技術革命浪潮帶來的發展契機,將孵化器納入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計劃強力推動,地方政府高度重視,政策和資金落實到位,并提供了大量的物理設施與人力資源支持;孵化器順應經濟體制改革和科技體制改革釋放的社會發展廣泛需求,為改革開放以來不同年代產生的創業大潮提供了相得益彰的土壤條件,為國家建成了大量科技創業基礎設施。
其次,我國制定了保障孵化器發展的一系列法律、政策和制度,以創建科技企業為核心的企業孵化器成為我國創新驅動、區域經濟發展特別是小企業發展戰略等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及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和《關于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文件政策的相繼出臺,表明了發展創業孵化器的國家意志。
第三,孵化器提供了與經濟科技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科技創業基礎服務,建立了與之相適應的運營模式,切實服務創業創新。包括在“基礎設施饑渴”年代提供了物理空間與通信、辦公設施,提供了局部優化的商事環境,還為創業企業發展提供了資金、技術、市場開拓等基本的支持服務。
第四,將科技企業孵化器搭建成一個互動平臺,與社會各界建立廣泛聯系,促進大學、科研院所、科技園等機構的技術、人才和資本、信息等資源的聚集,形成了政府、孵化器、創業者以及相關要素互動的支持圈子與網絡,使得孵化器成為我國最好的創業平臺。
第五,孵化器以及孵化器管理者積極努力,高效工作,創造了豐富的服務促進模式、發展模式與經營模式,并通過持續監督與評估及時采取措施改進工作、不斷創新發展,在自身的多層次網絡中相互支持、協同發展。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發展還面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發展水平亟待提高。首先,對孵化器支持科技創業和創新本質和意義的認識不夠充分,支持孵化器和創業企業的政策環境尚待健全。雖然國家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創業、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但發展創業經濟帶動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還不夠清晰,創業型社會建設還未提上日程,未能擺正當前利益與孵化器戰略發展的關系,圍繞創業活動展開孵化服務活動的意識還未深入人心。
其次,我國產學研體系尚不能為科技創業提供有力支撐。近年來,我國的創新能力獲得了很大的提升,雖然創新能力仍顯不足,但更大的問題是科技體制改革伊始即著重強調解決的產學研融合問題尚未徹底解決。
第三,孵化器的公益性與經濟性雙重屬性與現行體制與機制融合不足,利益機制缺陷嚴重。這涉及政府、孵化器所有者與經營者、孵化器與創業者多對利益關系,部分地方政府還沒有放棄孵化器 “所有者、管理者兼經營者”三位一體身份,重復著以前國有企業普遍面臨的政事不分、產權不清和委托代理關系不明等問題,致使國有孵化器普遍存在行政化、非理性現象,服務管理人員約束和激勵機制不健全;部分私營孵化器業務異化現象嚴重,缺乏制約;非營利組織機制尚未建立。
第四,孵化器結構趨同,商業模式不健全、盈利模式單一,創新不足。過載體化現象嚴重,重資產、輕服務,重建設、輕培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等社會資源的嵌入及整合不足;坐等孵化,對創業企業的調節、干預能力較弱,整體服務能力和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此外,我國孵化器區域發展不平衡,高層次專業化服務人員短缺,整體數量和質量尚難滿足不斷增長的科技創業服務需求。上述這些問題都將隨著時代進步和我國孵化器的深化發展逐步加以解決。
時代特征與新需求
當前,我國進入增速換擋、結構調整、方式轉變和動力轉變新常態。按照黨中央要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更加注重發揮企業家才能、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加快內外開放,市場要活、創新要實、政策要寬。科技創新要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為我國經濟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更廣范釋放全社會的創新創業活力,不斷增強創新發展的驅動力。要加快包括創業孵化在內的科技服務業發展,順應網絡時代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形勢,構建面向人人的“眾創空間”創業服務平臺,激發億萬群眾創造活力,培育各類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帶動擴大就業,打造經濟發展新的“發動機”。
當前,我國形成了創新創業良好環境和發展格局。改革開放推動經濟與社會實現了歷史性發展, 大眾創新創業具備了雄厚基礎和發展條件。遍布各地的國家高新區、大學科技園和科技企業孵化器,有力促進了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支撐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創新創業環境不斷改善,帶動全國創新創業格局不斷優化,規模加速擴大,活躍度大幅提高,效率顯著提升,創新創業成為具有時代氣息的價值導向和生活方式。中央政府和各地不斷完善推動創新創業的系統政策,為我國創新創業大發展、大繁榮提供了重要歷史機遇。
大眾創新創業具備了雄厚基礎條件。新技術革命為大眾創新創業提供了便捷工具,讓社會大眾可以快捷地將創意和想法轉化為現實產品,降低了創業門檻和成本;科技創新和體制改革為大眾創新創業提供了條件保障,我國創新能力走向世界前列,大量研發成果具備通過技術創業實現商業化的基礎和強大需求;高速發展的信息產業為全社會提供了電子商務、O2O等創新平臺,以互聯網應用為核心的創新創業應運而生、迅速崛起;不斷深化的技術突破和產業創新帶來了更多破壞性創新的機會,而破壞性創新就是技術、文化和商業模式的融合;高素質人才為大眾創新創業提供了智慧源泉,青年創新群體和致富奔小康的民眾激發出了通過奇思妙想和創新創意實現人生價值的美好愿景;寬容失敗、鼓勵個性的社會氛圍讓越來越多的人理解和認同創新創業的社會價值,吸引更多人投身創業;民間蘊藏的存量資金具備轉化為創業資本的巨大可能,一大批成功企業家具備向創業者提供天使投資服務的意愿和能力。
當前,我國創新創業呈現出諸多新特點,科技創業熱潮洶涌澎湃。隨著科技進步加快和社會高速發展,科技創業的形態、特征不斷演化,發展出一些新趨勢:創業主體從“小眾”到“大眾”,出現了眾多草根創業者、大企業高管及連續創業者、科技人員創業者、留學歸國創業者;創業活動從內部組織到開放協同,內生創業、衍生創業以及公司創業活動動力十足,大公司和大學及研究機構衍生創業活動體現出資源基礎優勢;創新與創業融合發展,云計算、信息安全、生物技術、智能社會,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大批高水平創業伴隨著高水平創新的創業活動集中涌現;高校院所和大企業開放儀器設備與創新平臺,互聯網、開源平臺降低了創業成本,更多企事業組織和個人選擇創業;創業理念從技術供給到需求導向,出現了更多商業模式創新,改變了商品供給和消費方式;社交網絡鏈接了青年創客的奇思妙想與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用戶體驗成為創新創業的出發點。跨區域的創業活動越來越發達,哪里有新市場,哪里就有創業,創業活動也反過來不斷拓寬新市場;創業活動與資本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創業資本強度大幅增加,風險資本切入創業活動的階段不斷前移;跨國創業活動也已值得預期;個體創業成功的同時涌現出更多的團隊協同創業;創業成功的周期大大縮短,短短若干年即誕生出創業明星的事例不再是神話;圍繞產業創新的創業活動不斷締造新興產業,創意產業、新能源與環保等領域的技術創業企業迅猛發展;成功企業家擔任起創業導師,形成了獎掖后進的創業氛圍。
孵化器與孵化的核心就是創業服務。科技創業大發展,對創業孵化行業產生了巨大需求。創業服務也在向高端化發展。創業的本質既是創新,也是企業家創造性的資源組織過程,包括創新技術的市場化過程與知識產權的轉移和商業化過程,人才、資本的組織與調度,技術與商業伙伴的締結,市場的開發等,既考驗著創業家的能力與智慧,又提出了為企業家創業提供所需服務的永恒課題。在科技企業孵化器發展的基礎上,近年來,我國創業服務市場進一步深化發展,催生出一大批市場化、專業化的創業孵化機構,包括以天使投資人為主主要為創業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和對接配套資源的投資促進型機構,以聚集成功企業家、創投專家、行業專家等創業導師側重對創業者的創業教育、培訓和輔導的培訓輔導型機構,由面向創業的媒體創辦的、提供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包括宣傳、信息、投資等資源在內的綜合性創業服務的媒體延伸型機構,依托行業龍頭企業等組織提供行業社交網絡、專業技術服務平臺、產業鏈資源及資本對接等服務的專業服務型機構,以及提供互聯網資源、開源軟硬件平臺、開放實驗室及創意思想交流空間,將創客的奇思妙想和創意轉化為現實產品的創客孵化型機構,構成了我國創業服務市場中一道新的靚麗風景線。特別是一批有實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新企業加入到創業服務活動中,為創業服務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
發展導向與趨勢
中國創業市場已經崛起,圍繞創業服務的創業孵化業迎來新的大發展時期。新時期將以政府主導轉向市場與政府共同發力,科技孵化由“器”之形轉向“業”之態,服務對象由“小眾”轉向“大眾”且細分出若干細分市場,孵化模式由以孵化器自身為中心轉向以用戶為中心,以基于國內資源的創業孵化轉向全球配置資源等為主要特征,形成多種力量、多種模式、多種機制共同促進的全鏈條、多層次、立體化格局。這既是適應我國經濟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科技創業大發展的必然選擇。
首先,市場與政府共同發力。圍繞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我國啟動了一系列政策釋放市場潛能,通過進一步簡政放權,啟動商事制度改革等系列舉措,推動大眾創業創新,釋放創業紅利。
在此格局下,我國孵化器將步入公益型與營利型并行,后者逐漸主導之勢。公益型孵化器主要以原有的政府、大學、社會組織等創辦的孵化器為主,這些組織也將繼續發起建立一些公益型孵化器,但政府直接創辦孵化器的行為會越來越少,而是加大對各類組織建立孵化器提供資助。各類市場主體主動作為,建立的孵化器更多采用營利型模式,并同時提供公共服務。但同時,建立非營利型孵化器仍然是必要的,特別是在相對落后地區,以克服“市場失靈”。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以及國營孵化器的民營化之勢也將出現,這涉及未來孵化器利益結構的合理化。在推進有條件的事業單位轉為企業或社會組織,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過程中,傳統的國有國營創業中心面臨分類改革或改制,一部分將轉變為混合所有制企業乃至民營企業,也可能探索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運營模式。這將有利于傳統孵化器去行政化,調動經營團隊創造力,增強市場競爭力,深刻影響全國孵化器總體格局。
其次,科技孵化由“器”之形轉向“業”之態。我國已成為全球創業最活躍地區之一,創業經濟初露端倪,大量經濟參與者不僅有無窮動力和激情進行創新,且從事前沿性或突破性的創新并使之商業化,大量創業型公司崛起。因此,我國創業孵化機構數量必將大幅增長,成為新興行業。孵化機構的形態也會更加豐富,并不拘泥于形式,也會由傳統科技領域向其他領域延伸,比如挖掘農副特色產品的農業白領孵化器,農村草根孵化器,創客與極客空間,院所與企業內設孵化機構,虛擬孵化器,高校實訓與創業教育相結合的導師制工作站等。
第三,服務對象將由小眾轉向大眾且細分出若干細分市場。在投資促進型、培訓輔導型、媒體延伸型、專業服務型以及創客孵化型“眾創空間”的基礎上,將發展出更多輕資產,重服務的市場化、專業化、集成化、網絡化的,利用創新與創業、線上與線下、孵化與投資相結合,為不同行業和特點的創新企業成長和個人創業的獨特需求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開放式綜合創業服務平臺。
產業孵化器將會涌現,其孵化重心不再是若干初創企業,而是專注于某個新的細分產業或提升既有產業,沿著細長的產業鏈條提供精細的產業孵化服務。其不同的模式包括以“互聯網+”為方向的,以內生創業、衍生創業以及公司創業活動為主并結合外源創業的市場端主導的,以及混合型等,將在互聯網、智能制造等新興產業、服務業及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跨界融合等領域催生新的產業形態,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科學產業孵化器將誕生。其由創新端主導,以一個科學或技術平臺為基礎整合其他種子資金、導師、市場渠道等孵化資源,其孵化活動前移并深度嵌入創新鏈中,實現產學機制融合。可能有兩個方向,一是培育體制內的科學創業家,發現通才并促進其成長;二是吸引特定細分領域的創業者。
第四,孵化模式由以孵化器自身為中心轉向以用戶為中心。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孵化業績不主要源于孵化硬件,而是有效的孵化模式。孵化模式即孵化器促進科技創業企業成長的策略方法,包括提供給創業者何種資源、如何提供等。我國從學習美國孵化器的基礎商務服務模式開始,到吸納以色列的“教練+投資”模式。隨著孵化實踐不斷深化,創業經濟的發展將推動孵化器更加以市場為導向,探求更為有效的服務供給。如面向產業、面向問題組織技術、資本、人才、產業等創新創業資源要素,在提供第三方乃至第四方服務上成為服務方式不斷創新的創業資源組織者、集成者,成為專業面向全球競爭提供高端服務的“創業服務商”。
小而精的孵化器將站到前臺,實行小批量、高強度、集約化孵化,包括直接投資和一對一或多對一的創業導師,創業資源高度集聚,完成高增值服務。他們不再至少同時孵化多少創業企業,而是至多孵化多少,國外(現在國內)也有人稱之為“加速器”,創新能量巨大。他們能夠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創業生態,幫助創業者制造出滿足個性化需求的高質量利基產品,從而滿足漸成主流的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并引導社會資本投向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不斷創造新的投資空間,并創新投融資方式。那些動輒數萬平米、聚集數百企業的地產型孵化器,僅靠企業自身創新發展的模式將逐漸式微。
一些經典孵化器將提升為實施主動孵化的“眾籌、眾包、眾創”孵化器。審慎選擇創業者是經典孵化器的重要原則之一,在創業項目的方向上沒有發言權,只能坐等孵化。“三眾”模式的孵化器將“發包”創業項目,針對現實中的實際問題特別是市場需求,主動將創業者、創業資金與技術等資源組織在一起,實施主動孵化。隨著“三眾”模式和生產方式的產生和普及,這類孵化器將以比經典孵化器更加高效的方式呈現在創業者眼前,并得到歡迎。個體能夠成為產業資源的組織者,去中心化的自組織生產開始出現,傳統大規模生產模式逐漸向柔性化、智能化、專業化方向發展,按需生產、規模定制變為現實。用戶作為產業生態中的重要角色,將直接參與到產品構思、設計、制造、改進等環節。這將改變封閉的產業資源配置方式,讓智力資源和社會資本更加自由流動,創新產業組織新方式。
第五,以基于國內資源的創業孵化轉向全球配置資源。近年來,我國高速發展的經濟和龐大的市場資源與全球愈加高度融合,對國際創業者的吸引力越來越強,國外也對我國更多放開市場,便于我們利用兩個市場、兩種人力、兩方資源,建立國際企業孵化器的努力將更加有效。
因此,啞鈴型結構的國際企業孵化器發展正當其時。啞鈴的一端是,我國一部分孵化器將轉型或建立國際企業孵化器,一些國外的孵化機構來華建立或合作建立中國本土的孵化機構;另一端是我國孵化器赴海外建立或合作建立海外孵化基地。海內外兩端一體化的孵化活動將使階段孵化、技術與資金孵化等互補合作,加速企業成長。經啞鈴型孵化器孵化成功的企業也更加國際化,促進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深度融合。
第六,我國孵化器將形成行業整合趨勢。面對創新創業活動的復雜化、全球化,單個孵化器將難有大作為,全行業以及全鏈條的協調融合將顯得不可或缺。
創業社區型孵化器將得到發展。眾多小而精的孵化機構與相關專業特色創業服務資源高度聚集,除了導師、天使等,面向創業服務的相關資源還包括財務、法律、心理咨詢、創業公寓等生活及娛樂服務,形成創業者找圈子、找技術、找項目、找錢、找人、找咨詢、找代辦的創業生活生態圈。社區型孵化器主要扮演服務管理者角色,服務這些專業機構,并統一規劃,協調促進。
沿著企業成長生命周期運作的“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鏈條將更為普及。具有單一功能的某一機構或者自行延伸鏈條,或者與其他鏈條機構整合,為初創企業提供全流程服務。同時,回應企業孵化以及產業孵化的需求,孵化器將圍繞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的全球范圍的資源整合,與其他層次和類型的服務行業合作共進,朝著全鏈條、多層次、立體化方向發展。中國企業孵化器協會呼之欲出,將以孵化器為主體、整合集成全國創業孵化各種相關要素,發揮重要的促進功能。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