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一輪工業革命的興起,智能制造正大步向我們走來。在實施《中國制造2025》行動中,東北老工業基地黑龍江省同樣躊躇滿志、厚積薄發。在今年初的黑龍江省政府常務會議上,省長陸昊滿懷信心地提出,要發揮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科研優勢,努力打造出一個產學研相結合的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由政府強力推進實施。
哈爾濱工業大學這座擁有13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研究中心以及47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多次承接研發、應用國家尖端航天技術的我國著名高等學府,擔起了這個重任。很快,由省、市兩級政府和哈工大共同出資的哈工大機器人集團應運而生。政府之手與市場之手緊緊握到了一起。
把脈市場定位產品
只要市場有需求,哈工大機器人集團就有對應的產品,或者正在研發轉向產品的技術。
哈工大機器人集團從組建那天起,便肩負起帶動全省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歷史使命,注定要在市場競爭中成長。然而,研究了30年機器人的哈工大,從未以企業集團身份參與過產業競爭。更何況在我國機器人市場中,不僅要面臨洋品牌的競爭壓力,還要面對國內企業的嚴峻挑戰。目前全國在建的機器人產業園達40多個,相關制造企業從過去的200多家一躍增加至800多家。
哈工大在“學”和“研”上的學術優勢,能否轉化成“產”的效益優勢?經過市場調研,這些創業者們最終鎖定目標,將產品定位于工業機器人和服務型機器人兩個應用廣泛的領域。
在工廠產品測試區,《經濟日報》記者看到,一組噴涂機器人正按照預定程序給馬桶噴釉。“無論在速度還是均勻程度上,人工操作都無法與之相比。”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總經理王飛介紹說,在8小時工作時間里,一組噴涂機器人能噴涂600個馬桶,而即便最嫻熟的工人也只能噴好40個。在生產效率和質量上,智能制造具有巨大優勢。而在另一端,正在測試中的醫療服務機器人不但可以精準找到人體穴位,提供保健按摩,還能通過傳感裝置將使用者的身體狀況信息實時傳遞給家人,這是哈工大機器人集團開發出的服務型機器人之一。正是準確把脈市場與自我把脈,讓哈工大機器人集團挺過了最初的艱難階段。
從面向航空航天、核電、船舶等行業系統的裝配、焊接、倉儲等自動化設備及機器人本體產品,到可以根據頸椎、胸椎、腰椎等的變形情況,按照中醫治療方法編程,進行多維給力矯治的推拿按摩機器人,再到激發孩子創造力、培養動手能力的兒童教育機器人,可為老人端茶送水、扶起摔倒老人、并將老人情況實時傳遞給親屬的家庭監護機器人,餐飲、模特、迎賓、掃地、娛樂等相關商業服務機器人,只要市場有需求,哈工大機器人集團就有對應產品或者正在研發轉向產品的技術。集團規劃用1年時間完成產品等布局;2年完成體系建設,使隊伍、產品、渠道初具規模;3年實現核心能力建設,在每個業務領域形成一批有競爭優勢的團隊,實現產值10億元以上。
扶持政策促進共贏
促進高新技術成果與資本市場對接,推動科技型企業落地和經濟轉型升級,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無疑是探索者。
黑龍江省強勢推出哈工大機器人集團,初衷是攏住優秀人才和一批高精尖項目成果,通過資本市場運作,形成產業規模,從而拉動全省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這個不輕的擔子他們能擔當起來嗎?為什么哈工大機器人集團作為一家成立8個多月的公司卻敢于挑戰老牌機器人企業?記者來到哈工大機器人集團,在總部的展示墻上,記錄著這樣一組數據:我國第一臺弧焊機器人、第一臺爬壁機器人、第一臺空間機器人……這些輝煌成果讓無數哈工大人引以為豪,這里聚集了我國最優秀的機器人研究人員,這是其他機器人制造企業所不具備的產業優勢。
現在,很多優秀的人才和項目不會因為研發成果無法實現產業化,技術價值無法轉化為產品價值而選擇離開這片黑土地了。“如果人才都留不住,那么我們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依靠的動力源將喪失殆盡!”陸昊說。為此,他先后多次就哈工大機器人產業化等問題組織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并作出批示,最終促成機器人集團投產達效。
在我國,每萬名工人中僅擁有30個機器人,相比西方發達國家,差距達十多倍。機器人作為智能制造裝備的重要組成部分,正迎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性發展良機。
“我們雖然有政府投資背景,但是體制機制都很靈活。政府主要是在政策和資金上進行扶持,不插手我們的研發和市場銷售,說白了他們是為我們做服務。”王飛說。省、市兩級政府為推動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的發展給予了扶持政策。在土地資源緊張的情況下,擠出土地建立了以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為核心企業的國家級機器人和智能裝備創新創業示范區;積極推動區域內智能裝備制造企業與哈工大機器人集團開展深入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為推動哈工大機器人集團這類企業快速發展,黑龍江省出臺政策,對科研成果轉化后產生的收益按照比例獎勵給科技人員;允許科研人員以技術入股;哈工大機器人產業基金也將對具有潛力的企業和科研成果進行收購。省長陸昊表示,促進高新技術成果與資本市場對接,推動科技型企業生成落地和黑龍江經濟轉型升級,將從根本上調整黑龍江過去不能完全反映黑龍江競爭優勢的經濟結構。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無疑是新體制、新產業的探索者。
做技術的領跑者
通過產學研結合,哈工大機器人集團迅速占領市場,并把研發目標聚焦到高端行業應用的機器人,努力成為技術的領跑者。
哈爾濱工業大學處于我國機器人研發的領先位置,畢業生活躍在我國各大機器人制造企業中,很多成為骨干力量。“這種先天優勢讓我們不用為人才發愁,有了人才就有了發展的保障。”王飛說。
哈工大機器人集團從成立之初就確立了人才優先的企業發展戰略。擁有全國頂尖的機器人研究科學家是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的核心優勢,從院士、長江學者到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首批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等一批優秀人才可謂人才濟濟。在此基礎上,集團又以哈工大的科研工作者、一線教師,組建了研發和管理團隊。哈工大機器人的知名度也吸引了諸多人才,國內外很多從事機器人研究的高層次人才不斷向集團聚攏。目前,集團已擁有機器人領域專、兼職博士、碩士上百名。
產學研結合迸發出巨大的市場效應。在廠區內,記者看到一臺臺已經組裝好的自動包裝碼垛機器人正準備運送出廠。工作人員介紹說,“這是目前世界最先進的自動包裝碼垛機器人,世界上能夠自主研發、成套生產、配套服務的廠家寥寥無幾”。
王飛告訴記者,現在公司已經得到了市場的高度關注和認可。他指著一臺智能焊接切割機器人說:“目前汽車企業使用的這類機器人只能按照既定程序工作,而我們研發的替代產品為其加入了視覺識別跟蹤和三維測量系統,等于為它增加了大腦和眼睛,在國際上都是領先的。我們已經不再滿足于做技術的追隨者,而要成為技術的領跑者!”
在智能云工廠,記者看到生產線上的產品被一邊的攝像頭捕捉到,信息即時上傳至數據庫,經過云端處理后自動將下一步操作指令發送給機械手,機械手將不合格產品剔除。技術人員告訴記者,“所有工廠的產品檢測環節都可以應用這項技術,甚至可以實現坐在家中通過手機客戶端、筆記本電腦就完成產品檢測、篩選等環節操作”。這個項目的核心就是應用遙操技術,這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目前已經被哈工大所掌握。哈工大機器人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劉宏告訴記者,“以前這項技術只被少數發達國家掌握,不對我國出口。通過多年的試驗與攻關,目前我們不但掌握了該項技術,并且已經處于領先地位”。
智能云工廠以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為技術基礎,同時結合了機器人產業,提供面向服務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等類型機器人的控制等接口服務,形成一套完整的機器人數據采集、分析、處理的核心平臺。通過“互聯網+機器人”的遙操技術,將在未來至少為我國增加3000萬勞動力。
產學研結合應用高端技術取得市場顯著實效,而這些事情過去是不敢想象的。當初,哈工大的科研優勢沒有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了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尷尬局面。學校每年承擔科研成果4000多項,真正滿足市場需要的較少,沒有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核心競爭優勢。而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的成立,使得過去在象牙塔尖不問世事的科研人員意識到,校園科研成果只有轉化成市場產品,才能實現綜合效益最大化。
由于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的迅速發展,一向謹慎的資本市場也對其拋來橄欖枝。南方德茂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及黑龍江省科力高科技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與哈工大機器人集團合作發起設立總規模10億元的哈工大機器人產業創投基金,支持集團在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進行機器人技術資源和產業資源整合。
“平臺牽引——全鏈整合——創新創業——集群發展是我們發展的思路。未來智能化機器人是發展趨勢,我們也將把研發目標聚集到高端行業應用的機器人上,真正實現中國‘智造’。”王飛說。
找準產業新的增長點
今年前7個月,哈工大機器人集團交出一份讓人滿意的答卷:實現銷售收入近8000萬元,年底有望突破億元大關。哈工大機器人集團雖然成立時間短,但發展的速度卻令業界驚嘆不已。不論是工業機器人,還是服務型機器人,在這里都能找到。
采訪中,記者感受到產學研高度結合后所迸發出的活力,但也看到機器人若想健康持久發展就必須要與其他產業、技術融合。這就需要提高機器人的“易用性”,做到人人都能操作,特別是開發滿足中小企業需要的機器人大有文章可做。
同時,機器人也從過去簡單執行程序指令向信息技術融合趨勢發展。因此就需要企業不斷獲得數據、獲得應用,形成數據帶動創新。機器人只有在產業、技術大融合發展的大環境下,才能在社會各個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未來機器人維修、娛樂、安保等都將成為新的增長點。
此外,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制造業還需要與“互聯網+”深度對接,隨著市場競爭的激烈,不能只滿足于微笑曲線中間的加工制造環節,還需要向兩端延伸。不但可以賣產品,還可以賣整體方案。你不買我的產品,但是可以買我的服務。
由生產制造型向服務制造型轉型,是大勢所趨。
在哈工大機器人集團記者就看到,這里的工程師通過遠程指導其他地區用戶對機器人進行保養。而每次保養記錄和設備情況都將被數據庫記載,這也成為日后改進產品的重要依據。
但在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總經理王飛看來,這還遠遠不夠,“目前最需要加強的是市場調研環節,銷售和售后人員及時將市場需求和反饋上傳到公司大數據庫,設計研發人員才能更有針對性地開發新產品,甚至在這一過程中創造新模式、新業態”。
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的未來,值得我們期待。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