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8日~2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這個被民間稱為2016年中國經濟“定調會”的會議盡管姍姍來遲,卻還是引起了高度關注,成為了2015年底當之無愧的中國大事。
會議上表明, 明年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結構性改革任務十分繁重,戰略上要堅持穩中求進、把握好節奏和力度,戰術上要抓住關鍵點,主要是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一是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剩;二是幫助企業降低成本;三是化解房地產庫存;四是擴大有效供給;五是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此次工作會議強調,堅持大力推進結構性改革,著力解決制約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堅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依靠改革創新加快新動能成長和傳統動能改造提升。要大力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著力抓好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要加快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要推動綠色發展取得新突破。
經濟的動向無疑影響著各產業的發展。作為自動化產業內的專業媒體,筆者嘗試分析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給自動化產業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
1 堅持大力推進結構性改革,著力解決制約發展的深層次問題。
談到推進結構性改革,不得不提另一個新名詞——供給側。所謂供給側,即供給方面。國民經濟的平穩發展取決于經濟中需求和供給的相對平衡。中國經濟的增長邁入了泥潭,供給側的改革登上了舞臺。中國經濟的下滑已經不再是周期性的波動,而是一場結構性的危機,推進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產能過剩是制約中國制造業發展的一大難題,破解僵局需要市場調節以及利用自動化技術合理規劃。同時,由于自動化技術的一大特點是提升效率,因此產能過剩也使很多行業減少了自動化設備的使用量,從而導致自動化廠商哀聲連連。然而,在國家調整產業結構后,“去庫存”將給自動化市場帶來曙光。
2 堅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依靠改革創新加快新動能成長和傳統動能改造提升。
《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機器人等概念在2015年深深烙印在了每個自動化人心里。我們期盼著國家能夠在智能制造的路上指明方向,更希望“互聯網+工控”的時代能夠早日到來。這一切都需要不斷進步的自動化技術來支撐。換言之,智能制造大潮襲來,洶涌的不僅是市場,更應該是成熟的技術和高水準的產品。創新、品質、安全……這類詞語貫穿著整個2015年,我們不難發現,創新的思維、技術的引領、自主可控的產品成為了當下的新追求。從幾年前的“兩化融合”,到如今依托IT的“互聯網+”,自動化產業需要官、產、學、研、用的協同努力,共同打造公共創新平臺,培養融合型人才。憑借自動化的力量助推中國制造業的發展。
3 要大力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著力抓好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
自2009年“感知中國”提出后,物聯網產業成為新藍海。近年來,萬物互聯的概念更得到越來越多行業的認可。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工廠等領域已隨處可見自動化產品的身影。此次,國家提出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則是發展農業工業化的大好時機。將物聯網引入農業后,智慧農業悄然興起,這必是自動化技術又一個大放異彩的領域。
4 要加快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要推動綠色發展取得新突破。
2015年我們不能忘記“一帶一路”這個關鍵詞,它的出現使產能過剩的行業看到了希望,讓中國的國產品牌努力“走出去”,更令需要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的用戶企業理解了自動化技術助力制造業的重要性。眾所周知,自動化技術在中國發展的這四十余年困難重重,一直不被重視的自動化產業卻時刻牢記著自己的使命。產能不足、排放污染、追求品質、保障安全、兩化融合……這一系列問題都要依靠自動化技術解決。自動化始終扮演著制造業發展背后那個默默助攻的角色。
回首中國經濟的發展,似乎每一個關鍵時期都少不了自動化產業的幫助。我們總說自動化產業默默無聞卻又勤勤懇懇,人們無法看到自動化產品在一些大型裝備上的具體位置,但就是這樣,才愈發體現出自動化的核心價值。2015年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國家努力尋找制造業的突破口,自動化再一次被推向風口浪尖。筆者經常思考,對于中國經濟發展而言,今天似乎是個“最壞的時代”,但對于當前炙手可熱的自動化技術何嘗不是“最好的時代”。2016,“十三五”,自動化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