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在由大變強的路上需要倡導工匠精神?!肮そ尘瘛钡暮诵氖牵翰粌H要把工作當作賺錢的工具,而要樹立一種對工作執著、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
2015年11月8日,苗圩在對《中國制造2025》做全面解讀時指出,在全球制造業的四級梯隊中,中國處于第三梯隊,而且這種格局在短時間內難有根本性改變,要成為制造強國至少需要再努力30年。我國是制造業大國,但是大而不強,與先進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以裝備制造業為例,主要表現在: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基礎配套能力不足,關鍵材料、核心零部件嚴重依賴進口;部分領域產品質量可靠性有待提升;產業結構不合理,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產能不足,產業同質化問題突出。面對中國制造存在的“短板”,《中國制造2025》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通過做優做強中國裝備,不斷提高制造業國際競爭力。
作為一個制造大國,我們缺乏響當當的“中國名片”,其背后所折射的又恰是基礎制造業優質技術人才——大國工匠的缺失。在新科技革命、“工業4.0”來襲的時代,我們還需要工匠精神嗎?答案是肯定的,真正的創新是需要積累的,不會在浮躁的追風環境下誕生。當前我國太多“過于浮躁”的人和事,缺少更多靜下心來踏實做事的人才。中國的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僅2.5年,集團企業的平均壽命僅7~8年,與歐美企業平均壽命40年、日本企業平均壽命58年相比,相距甚遠。
在這里,我們需要像日本企業學習。日本非常重視技術研發,有三個指標名列世界第一:研發經費占GDP的比例世界第一;由企業主導的研發經費占總研發經費的比例世界第一;日本核心科技專利占世界第一,占80%以上。日本企業群體的技術結構猶如“金字塔”,最下面是一大批有專業特長的百年優秀中小企業。這些企業或許員工不足百名,但長期為大企業提供高技術、高質量的零部件、原材料。很多中小企業在世界市場上掌握著某種中間產品、中間技術的絕對份額,甚至不乏“獨此一家”。工匠精神在企業自上至下形成了一種文化及思想上的共同價值觀,對產品的精準追求是一種本能,并由此培育出企業的驅動力。而中國的很多中小企業追求的是快速盈利,急功近利的習慣,使企業在主業上小有成就之后,便立馬開始“多元化”發展,投資房地產、投資股票證券。很少會把盈利堅持拿出一定比例來用作對產品的進一步精進改良。這樣的結果是產能過剩、產品缺乏競爭力,企業也就不能長期發展下去。
我們國家對技術人才的重視和對技術研發的投入還需要加強,社會需要給予技術人才更多尊重與關注。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國,不是我們沒有工匠精神,而是忽視了這種精神的存在。2015年“五一”中央電視臺 《大國工匠》講述了八名工匠所締造的神話。他們能夠數十年如一日地追求著職業技能的極致化,靠著傳承和鉆研,憑著專注和堅守,締造了一個又一個的“中國制造”。希望更多的人追求工匠精神,讓這一精神扎根于各行各業,養成一種習慣,形成一股正能量,讓享譽全球的“中國制造”成為“優質制造”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