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數據見證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加快科技體制改革的鏗鏘步伐:
2015年,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預計達到55.1%;國家創新能力世界排名提升至第18位;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9835億元;16個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地區累計增加中小企業科技貸款超過1.2萬億元;
院士推薦從原來由各部門、各地方、中國科協和院士推薦等并行的125個推薦渠道縮減為院士推薦及中國科協推薦2個渠道;
初步建成的全國大型科研儀器數據庫,已入庫大型科研儀器設備達6.7萬臺(套),總價值超過1100億元;企業研發支出占全社會研發支出的比例超過77%……
記者從科技部獲悉,在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系列重大決策的基礎上,科技部會同有關方面圍繞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在推進科技體制改革過程中突出“四個聚焦”,即聚焦當前和長遠的結合點,聚焦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關鍵點,聚焦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的重點,聚焦政府科技管理改革的難點,重點部署推動備受科技界期待和全社會關注的科技計劃管理改革、科研儀器設施開放共享、改革完善院士制度、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四項具有標志性、引領性和支柱性的任務,對社會各界期盼改革激活創新驅動發展新動能作出了積極回應。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科技體制改革各項任務正在加快推進,改革成效初步顯現,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突出。”科技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改革突出“四個聚焦”
據介紹,黨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和《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和《關于在部分區域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總體方案》,完成了創新驅動發展頂層設計,明確了當前和未來較長時期科技改革發展的總體布局。圍繞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科技部在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的過程中突出了“四個聚焦”。
一是聚焦當前和長遠的結合點。一方面,按照中央的總體安排,著眼構建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展開工作布局;另一方面,從科技與經濟結合的角度,選擇那些對當前穩增長調結構見效快的改革舉措,率先啟動。比如,打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通道,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等。
二是聚焦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關鍵點。協調推進企業技術創新、科研院所分類改革、軍民科技融合、區域改革創新,增強各類主體創新動力和活力,強化創新集群效應,提升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
三是聚焦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的重點。落實推廣研發費用加計扣除,修訂完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辦法,擴大研發設備加速折舊等,推動形成普惠性創新支持政策體系。2014年,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減免稅590億元,自2008年以來年均增長25%;2011-2014年,高新技術企業累計減免稅額3726億元,新增上繳稅費3.6萬億元,政策激勵效應凸顯。
四是聚焦政府科技管理改革的難點。重構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管理體系,建立科技管理基礎制度,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探索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
推動落實四項任務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科技計劃管理改革、科研儀器設施開放共享、改革完善院士制度、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作為科技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和主要抓手加以部署推動。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在國家科改領導小組直接領導下,科技部會同有關部門緊緊抓住改革的“牛鼻子”,積極推動落實四項基本原則項重點任務,取得明顯成效。
在推進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管理改革方面,科技部會同財政部、國家發改委等相關部門,按照國家科改領導小組提出的“一個平臺、三根支柱、一套系統”的基本框架,重點圍繞科技資源碎片化和戰略目標聚焦不夠兩個突出問題,積極推進改革工作,構建新的科技宏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目前,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臺已初步建成,新的管理體系基本形成,運轉良好。國家科技計劃管理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成為凝聚各方共識、支撐重大決策的重要平臺,特邀咨評委發揮了戰略咨詢作用,專業機構遴選、布局和改建工作全面啟動,“全程嵌入式”監督評估體系正在形成,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開通服務,其服務門戶已正式上線運行。
同時,新的五類科技計劃體系基本形成。大部分科技計劃優化整合任務已經完成,新的五類計劃體系布局基本建立。科技部率先拿自己管理的主體科技計劃“動刀子”,將原有的973計劃、863計劃、支撐計劃、國際科技合作專項等整合形成重點研發計劃,并探索建立了新的科技項目形成機制,2015年先期啟動了新能源汽車、干細胞及轉化研究、數字診療裝備、大氣污染控制、化學肥料和農藥減施增效、七大農作物育種等6個試點專項,制定了民口重大專項全面管理改革的方案,形成了與重點研發計劃同步改革的路線圖時間表。
此外,進一步細化并完善了項目和資金管理制度,通過優化預算管理工作流程,改進項目資金結算方式,提高項目間接費中用于一線人員的績效支出比例,加強科研誠信體系建設等有力舉措,有效提升了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和精細化水平,提高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在推進國家重大科研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方面,初步建立起全國大型科研儀器數據庫及統一的網絡管理服務平臺。通過平臺支撐查重評議,2015年減少中央財政大型儀器設備重復購置經費達32億元。財政部、中科院啟動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后補助試點工作,推動教育部所屬高校、中科院等制定了80多項科研儀器設施開放管理制度。開展開放服務試點示范,一年來已取得初步成效。如中科院依托區域中心建設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網,集中90個研究所的近4000臺套大型儀器設備對外開放共享,累計提供服務701萬小時。
在改進完善院士制度方面,科技部會同相關部門共同推進,重點解決院士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的問題,專門修訂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工程院章程》,明確了院士推薦的辦法和程序,并在院士遴選、管理、退出等關鍵環節形成新的制度規范,明確了院士70歲退休年齡和過渡期處理辦法。改革后的制度程序在2015年新一輪院士增選工作中得到檢驗并達到預期效果,更多來自企業和基層一線的專家當選,女性院士的數量和比例均為規范院士增選制度以來最多的一次;院士平均年齡進一步降低,其中中科院院士下降為54歲,工程院院士下降為56.2歲;外籍院士國籍分布更加廣泛。
日前,國務院正式印發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受到科技界熱烈歡迎。事實上,自去年以來,國家在推動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方面的舉措一直備受矚目:推動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訂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并于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推行科技成果產權制度改革和股權激勵等政策,在北京中關村等4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開展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試點,簽訂成果轉化合同近400項,合同金額超過14億元,以作價入股方式成立科技型企業82家,對科技人員獎勵近2.6億元,目前試點政策已寫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
“目前已支持245家企業開展股權和分紅激勵試點,探索技術、管理等創新要素參與分配的機制。待國務院批準后,下一步將把試點政策向全國國有科技型企業推廣。”科技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記者了解到,科技部近年來會同相關部門大力發展科技金融,不斷完善成果轉化服務體系,相繼設立了11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146個國家高新區,構建了2500多個科技企業孵化器和一大批技術轉移機構,形成了一批技術交易市場,推動形成一批專業化眾創空間,將眾創空間引入實體經濟領域。
“啟動實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是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的一項任務。科技部會同相關部門迅速貫徹落實,研究制定了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科技部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方案已經國家科改領導小組審議通過,正在按程序上報。同時,科技部圍繞傳統產業技術升級和新產業培育發展,系統梳理國家科技計劃形成的重大成果,首批已在農業、環保、制造業等13個重點領域形成507個技術集成、拿來可用的先進適用科技成果包,向社會公開發布推廣,以服務實體經濟轉型發展的緊迫需求。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