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全球第二,但總體上仍呈現出經濟規模大而不強、經濟增長快而不優的格局。伴隨勞動力成本逐步上漲、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加劇、投資邊際效率遞減趨勢日趨明顯,我國傳統的要素驅動型經濟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面對國內外發展環境的深刻變化,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新體制,培育支撐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新動力,形成依靠創新驅動的引領型發展新模式。破解發展難題,實現發展動力轉換的關鍵選擇在于轉向創新驅動型發展模式。
創新是推動發展動力轉換的關鍵舉措
創新為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奠定堅實基礎。經濟發展是一個產業結構隨著要素稟賦結構動態變化而不斷攀升的過程。長期以來,依靠低要素成本優勢,并借助投資拉動和規模擴張,我國在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確立了顯著比較優勢。這種產業結構在促進大規模出口和拉動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負面影響,如經濟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經濟發展效益不高、傳統產業產能過剩等。只有把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品牌創新等多種創新手段運用到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才能改變產業結構主要以低端為主的局面,促進產業體系向中高端水平邁進,為保持中高速增長提供堅實的產業基礎。
創新是解決核心技術不足的本源之策。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但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變,許多關鍵零部件、系統軟件和高端裝備仍需大量進口。目前,核心和關鍵技術對外依存度為50%左右,新產品開發70%靠外來技術。只有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才能擺脫對國外核心技術的高度依賴,創造更加獨立自主的發展環境。
創新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強大動力。2015年,我國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處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階段。一方面,受要素成本上漲的影響,我國在低端產業所具有的低成本優勢正在不斷削弱,另一方面,在高端產業領域尚未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從而陷入發展動力轉換的空擋期,導致經濟增速放緩,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對中國而言,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既定目標,關鍵在于通過持續深入的全面創新,培育新的競爭優勢,沿著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不斷躍升,從而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
在全面創新中,科技創新處于核心位置,對其他領域創新具有重要引領作用。經濟發展史不斷證明,世界范圍內的每一輪科技革命都會推動產業結構的巨大變革和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也會孕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必須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激發創新主體活力,提升創新要素使用效率。
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加快提升創新能力。基礎研究水平的高低決定一國整體科技創新能力的強弱。通過基礎研究產生的原始創新成果,可以進一步轉化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基礎研究所占比重不到5%,僅為發達國家的1/4?;A研究投入不足,不僅使我國缺乏原創性、顛覆性創新成果,而且成為核心技術領域缺乏重大突破的主要制約因素?;A研究具有重要的“外溢效應”,其研究成果可以被應用到廣闊領域,使眾多部門和產業發生技術上的突變,但由于其資金投入大、研發周期長,且具有較大不確定性,常常面臨私人部門投資不足的問題,因而需要國家加大支持力度,包括建設支撐基礎研究的基礎設施和平臺,組建處于科學前沿的高水平研究團隊,牽頭組織跨領域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力求在世界前沿科學、尖端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企業是市場的主體,能夠敏銳地感知市場對創新的需求,準確把握創新方向,從而實現科技創新與市場需求的緊密融合。企業只有不斷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先進的經營管理模式,才能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萍紕撔鲁晒挥型ㄟ^企業的應用和推廣,才能實現商業化,產生真正的經濟效益。雖然近年來我國已涌現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但總體而言,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仍然比較薄弱。由于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很多企業受到跨國公司的制約,無法實現技術趕超。因此,要健全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機制,使企業真正成為創新主體,使其在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從世界創新強國的經驗看,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密切合作,形成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能夠縮短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周期,加快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過程,實現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需求的緊密結合。與科技強國相比,我國尚未形成產學研合作創新的有效機制。受不同的科研評價機制和利益導向的影響,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創新活動嚴重分化,科研成果轉化率只有10%左右,明顯低于發達國家40%的水平。因此,要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科研成果評價機制,建立以企業為主導的創新聯盟,推動不同科研主體進行協同創新;加強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建設,建立從實驗研究、中試到生產的全過程科技創新融資模式,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速度。
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萍紕撔乱〉弥卮笸黄?,關鍵在于激發廣大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尤其是要通過制度建設,構建一個強有力的激勵機制,充分吸引和匯聚科技人才,使他們能夠專心致志、心無旁騖地從事科研工作,為社會做出重大貢獻。這就需要改變原有的科技人員管理體制和科研經費的分配方式,使創新領軍人才根據科研的實際需要自主決定資源和經費的使用和分配,提高各種創新要素的使用效率和配置效益。同時,減少對創新項目實施過程的直接行政干預,在研發方向、技術路線的確定和選擇方面,賦予創新團隊更大決策權。
在促進創新發展中用好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力量
在促進創新發展方面,政府和市場既要形成優勢互補的格局,又要根據經濟發展階段的變化,對自身角色和職能進行適應性的動態調整。一般而言,在一國經濟發展初期,受資本積累不足、研發投入缺乏以及人力資本存量較低等因素的影響,單純依靠市場,不能獲得足夠的技術供給,因此政府在推動創新過程中需要發揮主導作用。政府可以利用后發優勢,通過對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再創新,實現對發達國家的技術追趕。隨著經濟發展和整體科技水平的提高,一個國家將逐步接近世界技術前沿。這時,哪些技術具有市場前景、哪些創新能夠引領未來發展方向就變得不明確了。因而政府必須把更多的決策權交給市場主體,讓市場做出判斷,用競爭機制篩選出有發展前景的技術創新。同時,政府在促進創新過程中的職能定位也要發生相應的轉變。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這意味著政府要從對高校、科研院所等微觀主體的研發活動進行直接管理,轉向營造一個促進創新的普惠性制度環境,為企業、高校和其他各類研發機構在創業創新方面提供優良的公共服務和政策支持。一是通過對知識產權的清晰界定和嚴格保護,使創新主體的個人收益與創新成果產生的社會收益之間的差距盡量縮小,為創新主體從事科研創新活動提供有效的激勵機制。二是打破制約創新的行業壟斷和市場分割,建立鼓勵創新的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為廣大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創新發展開拓更加廣闊的空間。三是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通過簡政放權,培育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環境,支持各類市場主體不斷開辦新企業、研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培育新產業,為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打造新引擎。四是構建促進創新的公共服務體系,尤其是加強政府對創新活動的宏觀引導,完善國家科技咨詢制度,加大對事關發展全局的基礎研究和共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快支撐高水平創新的基礎設施和公共平臺的建設,形成多元化的社會融資渠道。
摘自 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