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圈的人想必對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并不陌生,其創辦于1947年,是全球頂級、世界排名第一的專業性、涉及工業領域最大的國際性貿易展覽會,在德國漢諾威市舉辦,每年一屆。
在中國,每年在上海舉辦的工博會也是規模頗大的展覽會,這也是作為自動化行業媒體的筆者每年必參加的展會。然而,比起德國漢諾威而言,上海工博會的場地規模、展商數量就有些小巫見大巫了。
今年,筆者有幸在德國漢諾威展首日(2016年4月25日)參觀了這場不僅擁有世界最大規模的展示場地,而且技術含量極高,被公認是聯系全球工業設計、加工制造、技術應用和國際貿易的最重要平臺之一的展覽會。
2016年德國漢諾威展覽會的主題為:融合的工業——發現解決方案,匯集了75個國家和地區的5200多家企業。其中包含了五大方向,工業自動化占8個展館,數字化工廠占3個展館,能源占5個展館,工業零部件占3個展館,研究與技術占1個展館。
在4月24日晚的開幕式上,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工業是德國經濟的引擎。當今世界正處于將“數字議程”融入工業生產的特殊時期,機械、汽車等行業產生大量數據,數據經過處理產生附加值,并催生智能系統,這些系統給工業發展帶來了全新機遇。
筆者認為,今年的漢諾威展會有兩大亮點:“工業4.0”和美國成為伙伴國。
工業4.0
五年前“工業4.0”誕生于德國漢諾威展會,但不夸張地講,這一概念在中國的影響力遠超于德國。不可否認,盡管中國媒體總在大談特談“工業4.0”,但是,中國制造業距離這一目標還十分遙遠。
今年的漢諾威展讓“工業4.0“不再是一個愿景。其表明,信息技術控制生產,當傳統輸配電變為智能電網,企業要想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就需要充分利用數字化的潛能。如何實現“工業4.0”?可以在本屆展會所呈現的100多項“工業4.0”應用實例中得到答案。
伙伴國美國
這是美國史上第一次成為漢諾威工博會上的伙伴國,奧巴馬也將成為第一個在任的美國總統參加這一展會。
2016年的美國代表團由177個美國企業和科研機構及34個州和區域經濟發展組織組成。
開展前,美國的駐德大使曾表示,奧巴馬總統的出席顯示了這次展會對美國商業圈的重要性。筆者更認為,作為奧巴馬在任期間最后一次訪德,德國政府給予了極其高的關注度,以及前所未有的警備力量。
由于選擇了在展覽會上一睹默克爾與奧巴馬的風采,筆者及其他中國記者選擇了被困于同一個展館內近5個小時(早8點前進入展館后不得走出此館,直至奧巴馬一行離開漢諾威展會。但彼時筆者的心情中炫耀大過抱怨)。不僅是兩位國家領導人的出現令筆者驚嘆,與此同時,全市出動6000多名警力,及擁堵道路輻射到周邊城市的狀況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
就像“中國年”那屆展商們多在展示中國項目一樣,今年的展商多以美國為話題,展位上所展示的都是公司在美國完成了哪些項目等。
必不可少的中國展團
短短一天時間對于參觀這么大型和重要的展會而言,只能采取走馬觀花的暴走狀態。在一個下午的參觀時間里,無論筆者走到哪個主題展館,都能發現中國參展商和中國參觀者的身影。
據了解,今年的中國展團來自于浙江、江蘇、福建、遼寧、廣東、上海、四川等620家國內企業,分布于工業自動化、傳統能源和新能源、工業機器人、工業零配件、工業節能照明、工業4.0相關主題,在9,700多平方米的展出面積上帶來最前沿的產品和技術。
除了以上幾個觀點,筆者在本次漢諾威展覽會上還看到了幾大創新的技術方向,比如預見性維護、工業自動化與信息技術融合的解決方案等。每年的德國漢諾威展覽會都是這一年全球工業界的技術風向標,業內的大多數領軍企業也都會在這一平臺上發布其最重要的產品或展示創新的技術成果。當然,大多數中國的自動化人尚不能親歷漢諾威展會的現場,但11月份中國的漢諾威也是一次不錯的學習機會,筆者與各位相約今年的上海工博會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