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時代正在向我們走來。自從德國政府在2013年正式提出工業4.0的概念,人們便開始想象和討論工業4.0時代機器人完全代替人類工作的畫面了。而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勞動力供給減少、人工成本上升和新一代勞動力制造業就業意愿的下降,對我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形成的巨大制約,促進了中國工業機器人應用的快速發展。國際機器人學聯合會(IFR)的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超過西歐成為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2015年,中國的工業機器人銷量達到6.7萬臺,占全球總銷量的大約四分之一,預計到2018年銷量將增長一倍以上,達到15萬臺。
面對機器人產業的迅速發展,有人擔心,機器人時代到來會造成大面積失業。英國央行首席經濟學家霍爾丹曾警告說,未來10到20年,美國將有8000萬個工作、英國有1500萬個工作可能被機器人取代。然而機器人真的能夠替代人類嗎?
雖然機器人一直擁有“超人”的優勢,這不僅體現在作業的高效率、高精度、高可靠性方面,在耐疲勞、連續作業等方面也明顯優于人工。也正因如此,在越來越多的領域,機器人正在逐步取代人工,成為科研、制造甚至服務業的“主力軍”。但顯然機器人并不能完全取代人類。所謂的“機器換人”,“無人工廠”,并不是完完全全不需要人。富士康的“百萬機器人”計劃未能如期實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冰冷的機器人對3C產業中復雜的零配件適應性不強,一旦出現次品,整條機器人生產線都會被迫停車并需要技術工人進行問題查找和參數調整,機器人反而不如傳統產業工人工來得靈活。這是機器人缺乏與工人進行互動和協作的必要手段造成的,正是基于此近年來人機協同、人機融合成為工業機器人領域發展的新方向。
在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上,人工智能和“智造”再次成為熱門話題。在多場分論壇和活動中,不少專家表示,除了讓機器在某一個專業領域像人一樣,代替人類或者比人類做得更好,還應更多強調機器與人類的配合,去做人和機器各自擅長的事情;通過人機更好的融合,實現之前單獨無法完成的事情,甚至誕生一個新新人類的時代。
中國工程院王天然院士也曾指出,新一代機器人并非是簡單地取代人,而是要響應環境、要靈活、要與人合作。它將重新定義機器人與人的關系,從原來‘奴仆—主人’關系向合作伙伴轉變。
國際標準化組織將“人機協作”定義為,機器人與工人在一定的工作區域范圍內為達成任務目標而進行的直接合作行為,機器人從事精確度高、重復性強的工作,人在機器人的輔助下做更有創造性的工作。我們也非常高興地看到,人機融合的未來趨勢也正體現在創新的機器人產品中。Rethink和ABB公司近年先后推出最新一代具備“人機協作”能力的機器人,機器人和工人之間除了“替換”多了“協作”的新選項。而物聯網技術、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互聯網技術深度應用于人機協作過程中,有助于探索并發掘出人機協作過程中的更多反饋結果,發現人機協作過程中的不足,優化制造生產效能,推進“人機協作”理念邁向更高級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