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制造業的未來,相信無數人都有過各種想象,中國政府也給出了綱領性規劃——《中國制造2025》,然而,無論是在何種想象中,如何培養符合新時代特征的制造業人才都是無法避開的話題。
在“中國制造2025”時代,工業生產將呈現前所未有的特征,真正實現工業生產的靈活性,極大提高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率,重新定義技術、生產與人的關系,制造流程不再是一家企業的單個行為,而將實現縱向集成,生產的上中下游之間的界限將更加模糊,生產過程將充分利用端到端的工程數字化集成,人在其中不僅是技術與產品之間的中介,而更多地將成為價值網絡的節點,重新成為生產過程的中心。因此,它對工程技術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西門子(中國)工業業務領域組織發展部總經理 張利博士
正如西門子(中國)工業業務領域組織發展部總經理張利博士所言:“以前制造業中的研發、生產、應用等環節都是割裂的,隨著智能制造時代的到來,這些環節結合得愈發緊密,這自然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我們需要技術應用型工程師,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研發型工程師,而‘西門子杯’中國智能制造挑戰賽正是以這樣的目標開展,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平臺可以為社會輸送更多符合時代需要的優秀工程師人才。”
十年歷程 碩果累累
“西門子杯”中國智能制造挑戰賽(原“西門子杯”全國大學生工業自動化挑戰賽)創辦于2006年,由教育部高等學校自動化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以及中國系統仿真學會聯合主辦,是在西門子與教育部簽署的《教育合作備忘錄》框架下舉辦的工程人才培養活動之一。大賽主要面向全國工業自動化、工業信息化、機電一體化、儀器儀表、工業網絡、新能源、物聯網等相關專業方向的大學生和高職、高專在校學生。競賽致力于制造業高端工程人才的培養與選拔,是院校之間、校企之間交流與合作的平臺,已經成為許多工科院校工程培養的第二課堂。
原教育部副部長、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 吳啟迪教授
競賽專家組組長 蕭德云教授
走過的十年間,“西門子杯”碩果累累。從2006年第一屆10支隊伍,30名參賽選手發展到現在2200多支隊,6000余名參賽選手;從第一屆的1個賽項發展到現在的6個賽項(包括過程控制賽項、運動控制賽項、邏輯控制賽項、硬件研發賽項、工業網絡賽項、工程創新賽項);從2006年的“西門子杯”全國大學生過程控制仿真挑戰賽,到2012年的“西門子杯”全國大學生工業自動化挑戰賽,再到2016年第三次更名為“西門子杯”中國智能制造挑戰賽,這一系列數字及改變的背后,是西門子始終致力于培養工程技術人才的初心和決心。
作為“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積極推動者,原教育部副部長、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吳啟迪教授對“西門子杯”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這是我第八次來到‘西門子杯’大賽的現場,我認為這種形式對于學生的課堂學習來講,是一個非常好的補充及鼓勵。這將是所有參賽學生人生當中一段有意義且難忘的經歷。經過這種歷練,當他們走向社會的時候,會更加受到企業的歡迎。”
競賽專家組組長蕭德云教授亦看到了“西門子杯”十年間所取得的成績,他在大賽總結中表示:“十年過去了,‘西門子杯’得到了來自學校、企業、社會等各方面的高度認可,影響逐步深入人心,非常欣慰的是看到參賽選手的水平逐年提升,我們的一些獲獎學生受到了來自企業方面的認可。”
更名儀式
緊隨時代 不斷突破
據麥肯錫預測,到2020年,中國企業將需要1.4億高級技能人才,屆時,人才缺口將達約2200萬。“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和數字化浪潮為中國制造業提供了發展良機,也對人才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過硬的技術能力和深厚的行業知識,在軟技巧層面,如快速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領導力、適應能力、勇于嘗試和創新等也對新一代工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為了更加契合智能時代工程人才的要求,“西門子杯”也在2016年做出了諸多改變與創新。首先,西門子與教育部在2016年5月簽訂的五年教育合作備忘錄中,共同約定將全國大學生“西門子杯”工業自動化挑戰賽更名為“西門子杯”中國智能制造挑戰賽。這讓“西門子杯”旗幟鮮明地站在了培養智能制造時代工程技術人才的最前沿。
除此之外,更多的創新和突破則體現在賽制的具體內容上。據競賽秘書處主任張貝克介紹,今年大賽在原有的過程控制、邏輯控制、運動控制、工程創新、硬件研發5大賽項基礎上又新增了工業網絡賽項。目前很多高校中并沒有開設工業網絡專業,而更側重于民用通訊的教學,但是工業網絡是現代化工廠的重要組成,也是智能制造時代非常關鍵的技術手段,所以今年增加這一賽項,旨在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工業網絡的知識和技術,從而引導高校的教學需求。
張貝克透露,明年大賽還將增加工業軟件賽項,未來更可能將智能制造相關的元素一個個補充進來,例如數字化建模與仿真、數控、機器人等項目都有機會逐漸增加。
“西門子杯”走過的十年,見證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工程師人才的誕生,然而,作為一項大賽,畢竟無法與現實的工業生產相提并論。對此,張貝克坦言:“大賽的確與現實的工業生產存在差距,但是為了縮短這個差距,我們一直在做著努力。”以今年為例,大賽就盡可能地模擬真實的工業環境,試圖讓同學們的參賽思維轉換為真正的工程師思維。“除了在考題設置上更接近真實的工業應用,我們在評分系統中也增加了功能要求、安全操作等方面的考核項目,誤操作也會累計扣分。以前為了實現考題的目標,同學們可以不斷嘗試,反正嘗試失敗也不會扣分,但是在真實的工業生產中,一次失敗,很可能就會導致非常嚴重的后果。所以,在這次比賽中,我們加強了在這些方面的考核,希望每一位同學都可以以一名真正的工程師的標準要求自己。”張貝克說道。
競賽秘書處主任 張貝克
賽制科學 致力培養多元化的工程師人才
《中國制造2025》規劃對人才培養提出了要求,將重點培養“三類高端緊缺人才”:(1)高層次、急需緊缺專業技術人才和創新型人才;(2)優秀企業家和高水平經營管理人才;(3)既懂制造技術又懂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包括既具有精湛的操作技能、又具有對智能網絡高度理解與運用能力的復合技能型人才)。這與“西門子杯”確立的人才培養模型不謀而合。據悉,根據多年的經驗積累,西門子總結出了工程師的三種能力層次,即技能層、能力層和競爭力層。“西門子杯”大賽重點培養能力層和競爭力層。體現到實際的工作崗位則是應用型工程師、研發型工程師和產品經理。
張貝克對此做出了進一步解釋:“過程控制、邏輯控制、運動控制以及工業網絡等賽項選手,利用現有的或者可以從市面上買到的工具去解決實際問題,這培養的是應用型工程師;對于工具的研發,以硬件研發賽項為代表,這培養的是研發型的工程師;與其他賽項相比,工程創新賽項選手更多的體現為產品經理思維。他們具備敏銳的商業意識和一定的技術基礎,提出構想之后能帶領團隊搭建出原型機。”
值得一提的是,在工程創新賽項中,每一個參賽隊伍不僅要接受評委老師的評判,還要接受其它參賽隊的“攻擊”,如果一旦被其他對手發現了項目中的漏洞,參賽隊的成績將被扣掉給“攻擊方”,這樣的賽制有趣且刺激,極大地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然而,進行這樣的設計絕不僅僅是為了有趣和刺激,張貝克告訴記者:“通過這樣一輪一輪的‘攻擊’,參賽隊可以很快地發現自己項目中的不足,并在下一次參賽或者今后的實際工作中改正,這有利于他們的快速成長。”顯然,這才是如此設計這一賽制的原因。
正如張貝克所言:“‘西門子杯’的賽制設計非常科學,每一個設計都有它的道理。我們每年都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一些改進,希望通過這些變化向廣大高校師生發出工業界的信號,告訴他們現在的工業界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希望他們可以從中得到啟發,并應用于教育教學當中去。”
全方位促進人才交流的平臺
這雖然只是一項賽事,但西門子卻不僅把它當做一項大賽來準備。張利博士告訴記者:“我們希望通過這項賽事,搭建一個人才交流與合作的平臺,甚至未來可能會是整個工業自動化界探討的平臺。”因此,在激烈的比賽之余,西門子為廣大師生安排了非常豐富的活動內容。在決賽期間同期舉辦了“智能制造技術主題論壇”以及“校企合作與人才發展交流主題論壇”,邀請眾多企業和院校共同探討如何在智能制造技術及智能制造的趨勢下培養新型人才。西門子與參賽學生和院校專家共同分享了其對未來制造業的愿景以及對未來制造業工程人才的期望。此外,西門子在大賽現場還設有“西門子數字化展區”、“教育合作區”、“體驗互動區”以及“數字化研發制造中心”四大展區,充分展示了公司在智能制造領域先進的工程技術和經驗。西門子人力資源部門還在現場設立招聘環節,為參賽學生提供在西門子實習和工作的機會。
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工業銷售副總裁兼華中大區總經理 農克強
事實上,西門子對于中國教育所做出的努力還遠不止這些。據悉,西門子多年來不斷致力于與中國合作培養本土創新人才,自2011至2015年底,西門子在中國的教育領域累計投入現金、設備等約合人民幣7.11億元。截至2015年,西門子已與院校合作在全國建成超過300個實驗室,投入新開發電氣自動化類、機械類教材數量為56種,西門子主辦的教師培訓、教育論壇以及各種研討會和講座年均使800多名教師受益。今年5月,西門子與教育部簽訂了新一輪《教育合作備忘錄》,以期在中德合作框架下,面向“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培養創新型人才。雙方合作的范圍將涉及智能制造創新實踐基地建設、智能制造方向專業共建、教師應用技術能力提升、教學資源建設學生工程能力認證,聯合舉辦“西門子杯”中國智能制造挑戰賽等。
專家評委點評學生作品
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工業銷售副總裁兼華中大區總經理農克強代表西門子在大賽閉幕式中說道:“數字化的時代需要數字化的人才。西門子多年來不斷將業界最先進的工程師理念和工程人才培養體系引入到中國的教育領域,培養新一代創新工程人才,助力中國實現工業轉型升級以及 ‘中國制造2025’目標的推進。未來,大賽依托中德合作和中歐工程教育平臺,將以更大的規模和更國際化的影響力開啟下一個十年的發展,源源不斷地為中國制造業的未來注入新的活力。”
十年磨一劍。從“自動化挑戰賽”到“智能制造挑戰賽”,從“Engineers Shaped World”到“For a Better Future”,大賽必將承前啟后, 跟隨“ 中國制造2025”的腳步,步入一個新的時期。
摘自《自動化博覽》2016年9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