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環境標志”頒布十五周年。回望中國環境標志的發展歷程,可持續發展的脈絡躍然入目。
目前,我國已先后制(修)訂了70多項環境標志產品技術要求,使環境標志認證產品種類達72類,共有1600余家企業的35000多種規格型號的產品獲得了環境標志,有近億個“十環”環境標志標識貼在產品上,進入千家萬戶,成為宣傳綠色的使者。
15年來,中國環境標志通過引導消費者識別和采購綠色產品,進行可持續消費,進而影響企業采用環境友好型生產工藝,進行可持續生產,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1962年,在美國學者蕾切爾·卡遜的著作《寂靜的春天》中,第一次提到了由于環境污染導致大自然的各種變化。這本著作“猶如曠野中的一聲吶喊”,引發了人類對環境問題的首次關注。15年的風雨歷程,中國環境標志見證了中國企業環境標志產品認證的發展和我國市場經濟中環保戰略的進程。
1994年5月,原國家環保局正式成立了中國環境標志計劃的管理機構——中國環境標志產品認證委員會,并批準頒布了首批7類環境標志產品標準,標志著中國環境標志計劃的正式起步。為規范中國環境標志的管理,2003年9月,原國家環保總局在整合多項認證資源的基礎上批準成立了中環聯合(北京)認證中心有限公司。承擔“中國環境標志”授予的技術評定工作和標志授予及監管工作,并頒發中國環境標志標識。
由中心的青山、綠水、太陽及周圍的十環組成的中國環境標志標識有著豐富的內涵:圖形的中心結構青山綠水和太陽表示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外圍的10個環緊密結合,環環緊扣,表示公眾參與,共同保護環境;在中文中,圓環的“環”字和“環境”的“環”字相同,其寓意為全民聯系起來,共同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中國環境標志計劃的目的旨在幫助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環境責任,提高環境意識,鼓勵企業合理使用資源和能源并開發和生產環境友好產品。該計劃的實施還可以提高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隨著中國環境標志的深入發展,整個環境標志發展計劃已經越來越成為國家提升環境管理水平的重要工具。繼2006年環境保護部與財政部共同頒布中國環境標志政府綠色采購清單,使中國環境標志成為政府采購的重要依據。
在國際合作方面,中國環境標志完成了與國際標準的接軌。目前,已與8個國家和地區的環境標志機構簽訂了合作互認協議,與德國、日本和韓國分別制定了共同標準。環境標志工作在我國的成功開展,有效推進和引導了中國綠色產品的形成和發展,改善了企業的環境行為,對保證產品質量、引導綠色消費、發展綠色經濟、促進我國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展望未來,中國環境標志將加快環境標志技術要求的制訂和發布速度,加強國際環境標志計劃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引導企業和消費進行可持續消費,促進我國政府綠色采購和節能減排的實施,全面深入地推進我國可持續消費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