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無論是筆者瀏覽網頁還是翻看雜志,抑或是查詢展會信息,有四個字出現的頻率最高,那就是“軌道交通”。軌道交通被稱為“城市交通的主動脈”。在新一輪擴大內需投資中,軌道交通建設是一個突出的投資亮點。無論是建設規模,還是建設速度,我國的軌道交通發展目前都正在經歷一個高速發展期。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軌道交通市場。國家發展改革委基礎產業司王慶云司長透露:從國務院已經批準和即將批準的城市軌道交通規劃來看,共涉及23個城市,2020年之前軌道交通投資規模將超過1萬億元。
如果按照過去國務院批準地鐵建設的3項指標來衡量,即城市人口在300萬以上,GDP在1000億以上,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0億以上,輕軌的標準只要達到上述條件的60%即可,目前全國將近50個城市都具備了軌道交通的建設需求和條件。
發展城市軌道交通的綜合效應相當可觀:從短期看能夠拉動固定資產投資,有利于克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實體經濟的影響,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從長期看,則可以解決制約城市發展的交通擁堵和空氣污染問題,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軌道交通目前的高速發展固然會為整個社會創造財富,然而,如今隨處可見的軌道交通展會,但凡可以和軌道交通沾上邊的企業也全都推出相關產品或活動,這不禁讓筆者思考:面對有些過熱的軌道交通建設,我們是否應該以冷靜的思維來看待呢?
首先,我國的城市軌道交通管理體制存在缺陷。城市交通、城市道路、城市軌道交通,從建設和管理上涉及國家發改委、建設部、公安部、交通部、鐵道部,以及規劃管理部門、土地管理部門等等,由于政出多門,政策上很難協調統一,對城市軌道交通的規劃、建設、相互銜接,一體化運輸帶來較大影響。 其次,如今多個城市都計劃每年開通4條甚至更多城市軌道交通線路,造成項目“堆積如山”,這就使得軌道交通相關部門的工作相對飽和,然而人才、技術儲備等方面是否跟得上?另外,市場大,機會就多,這就必然導致競爭加劇,不僅國內企業瞄向了這塊大蛋糕,就連國外企業也全都紛紛投來覬覦的目光。競爭固然可以促進社會的進步,但是誰又能保證這不是下一場價格戰的前奏呢?第四,各大項目已經中標,然而投資的資金從哪里來?一個項目政府出資多少,銀行貸款多少,都是要經過論證的。如果政府財力不足,要加大銀行貸款比例,就可能產生許多不利影響。所以,面對軌道交通建設發展的“熱”,我們必須用了“冷”的頭腦去審視,否則將事與愿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