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配電網數字化進程,施耐德電氣發布全新數字化開關站解決方案
施耐德電氣始終緊跟行業發展趨勢,探尋節能增效的新可能,擁抱能源新世界
2016年12月07日,中國北京 ——日前,全球能效管理和自動化領域的專家施耐德電氣舉辦“數字化開關站(暨集互聯互通配電設備、區域控制和資產管理移動運維平臺為一體的整體解決方案)”發布會。會議期間,施耐德電氣與來賓共同探討了世界能源新環境下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并向眾多行業企業、專家、媒體展示了旨在助力配電網智能升級的“數字化開關站”,以及其在北京市供電局豐臺分局的成功實踐。
應對能源挑戰,擁抱數字化進程
施耐德電氣中國區高級副總裁、能源事業部負責人喬軼才發表題為《擁抱能源新世界》的主題演講
當前,城鎮化、數字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正在快速提升社會對于能源消耗的需求,人類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能源挑戰。施耐德電氣中國區高級副總裁、能源事業部負責人喬軼才在會上指出:“雖然面臨著諸多的挑戰,但在能源使用方面,施耐德電氣是樂觀主義者。 我們認為,充分利用創新技術,并采用完全不同的思維、設計、構建方式,把握新的能源世界中的機遇,就能共同應對能源困境,開創未來。隨著一個更加電氣化時代的到來,這些機遇就存在于全新的能源世界的‘3D’進程中 ,即數字化(Digitized)、低碳化(Decarbonized)、分散化(Decentralized)。”
在電氣化的大趨勢下,2020年中國用電量預計將達到6.8-7.2萬億千瓦時,年均增長3.6%到4.8%。面對能耗增長和各類新能源不斷接入電網,配電網升級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配電網的升級改造對現有配電網的安全性與可靠性、執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A+目標區域年平均斷電時間執行指標需要從1.5小時減少至5分鐘;因執行能力受限和網絡復雜程度上升,平均每人需要維護的開關站數量增加30%;受制于設備,新技術無法迅速部署與創造價值等。面臨這些挑戰,現有配電網的數字化升級勢在必行。
面向未來的開關站:智能化的便捷之道
當前,物聯網正在驅動運營技術(OT)和信息技術(IT)的融合,依托物聯網之力,施耐德電氣提出了“創新,無處不在”理念,以推動關鍵細分市場的革新。活動期間,施耐德電氣現場展示了面向電網數字化轉型推出的“數字化開關站”。作為施耐德電氣創新路線圖付諸實踐的具體體現,“數字化開關站”實現了從互聯互通的配電設備、區域控制到應用、分析與服務的多層級創新,可幫助A+目標區域降低至少30%的停電時間,并進一步完善運維資源分配,讓每一位運維人員能夠獨立管理的開關站數量達到40個。
此次發布的“數字化開關站”擁有的四大能力,可加速推動電網的智能化進程,實現更加便捷的運維管理:
第一,一二次融合化。設備真正做到一二次融合化,解決了一二次設備壽命不同期的問題,從而實現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需要;
第二,中低壓一體化。打通了從用戶表前到低壓設備,從低壓網絡到中壓網絡的整個配電網絡,避免重復投資和硬件軟件的不兼容問題,整體提高配網的可靠性和運行效率;
第三,移動運維數字化。基于一二次融合的設備和中低壓一體化的網絡,應用數字化技術實現移動運維和主動運維,進行及時的故障預警與有效的預防性維護。通過對故障點的提前預知,以及提前排除以規避可能發生的大面積停電,來實現電網的可靠性和可持續性,提升運維工作的效率,降低運維人員的工作強度,提高運維管理的整體水平;
第四,能源互聯化。讓用戶終端的能源互聯網與配電網實現更好的交互,以實現未來需求側響應的需求。
對此,中國電科院專家楊紅磊表示:“我很贊同施耐德電氣進行設備資產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思路。因為配電設備種類繁多,運行環境復雜,配電系統難以進行設備運行工況的實時監測。如果進行有效的信息融合與集成,將有助于掌握設備檢修和運維情況,進行全過程管理,也為下一步電網的改造提供依據,有力地降低了成本,延長設備的生命期。”
助力供電系統實現A+指標
施耐德電氣中國區副總裁,全國銷售事業部北方區負責人李繼敏先生作總結發言
此次發布會還展示了施耐德電氣“數字化開關站”在北京市供電局豐臺分局的成功實踐,通過預知預檢和管理系統幫助其隨時掌握設備情況,采用移動端運維系統進行故障定位,將順序控制系統運用在現場操作中,大幅降低傳統運維人員的勞動強度,提高了操作安全指標及可靠性。在該方案的助力下,北京市供電局豐臺分局管轄區域內某居民區獲得了更加可靠、安全、可持續的供電,停電時長也大幅縮短。同時,該方案也為北京市供電局豐臺分局全面實現A+目標(國家電網2020考核指標:A+地區停電時長不超過5分鐘/年)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施耐德電氣中國區副總裁,全國銷售事業部北方區負責人李繼敏表示:“很高興今天能與各位嘉賓分享施耐德電氣在數字化、低碳化和分散化趨勢下的智能配電實踐。響應國家配電網建設改造行動號召和市場變化,我們通過無處不在的電網創新,協助客戶優化資產管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同時,也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作出貢獻。我們愿意與各位合作伙伴和客戶攜手探索能源新世界中的機遇,擁抱可持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