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7日,工信部在南京世界智能制造大會上正式發布《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正所謂千呼萬喚始出來,《規劃》的發布為我國智能制造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其中對智能制造該如何推進,發展方向在哪里以及需要重點攻克的關鍵技術裝備等都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并明確提出了“十三五”期間,我國智能制造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和重點任務。應該說,《規劃》的推出,是我國智能制造領域的一場及時雨,突出體現了政府的引導性,不僅讓很多蜂擁而至的智能制造從業者看清了前進的方向,同時也為我國整個智能制造發展理清了脈絡。
提出“兩步走” 做好長期“攻堅”的準備
《規劃》提出了推進智能制造實施要分兩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有條件、有基礎的重點產業智能轉型取得明顯進展;第二步,到2025年,重點產業初步實現智能轉型。這讓我們意識到,我國實現智能制造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路程,雖然這是我國制造業發展的大勢所趨,但是在邁向智能制造的過程中,企業應該以政府提出的總體方向為依據,根據自身不同的情況和市場需求,逐步推進智能制造的實現。這也給那些一股腦撲向智能制造的“狂熱分子”一份冷靜的思考,智能制造的市場雖然具有巨大的誘惑力,卻絕不應該急功近利,更不該只把它當成可以隨時撈一筆就走人的噱頭,一定不能急躁,要穩扎穩打。
《規劃》還明確了十大重點任務,其中,也讓我們看到了智能制造十三五期間發展的重點。
攻克關鍵技術創新成為發展重點
《規劃》明確的十大任務中,前兩條即是:一,加快智能制造裝備發展,攻克關鍵技術裝備,提高質量和可靠性,推進在重點領域的集成應用;二,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創新,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布局和積累一批核心知識產權。前兩大任務都圍繞攻克關鍵技術而展開,并且明確提出到2020年,將研發一批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使國內市場滿足率超過50%,突破一批智能制造關鍵技術,核心支撐軟件國內市場滿足率超過30%。而這也將成為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智能傳感器等實現智能制造的關鍵技術快速發展的土壤。
關注標準 引導市場有序發展
標準是任何技術、產業發展的標尺,只有明確標準,市場才能有序發展。而不健全的標準體系也一直是困擾我國智能制造市場有序發展的重要問題。《規劃》十大任務的第三條就聚焦在標準,明確提出要建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開展標準研究與試驗驗證,加快標準制修訂和推廣應用,這顯示出了政府對于制定標準體系的高度重視。中國工程院院士尤政認為,從我國當前的發展水平來看,智能制造的標準、軟件、網絡、信息安全等基礎還相對薄弱,重視標準的制定是規劃的一個重要亮點。而制定中國智能制造的標準,也將加強中國制造在世界的話語權。尤政預測,未來有望建設一批智能制造國家標準、試驗驗證平臺、公共服務平臺,這些平臺也將服務于標準的推廣。
重視信息安全,加快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規劃》還將信息安全明確提了出來。十大任務第四條則說明了在構筑工業互聯網基礎的同時,要研發新型工業網絡設備與系統、信息安全軟硬件產品,構建試驗驗證平臺,以及建立健全風險評估、檢查和信息共享機制。而這些,正是目前我國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亟待解決的問題。記者曾經在采訪工信部一所所長尹麗波的時候,她也曾呼吁盡快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的防護體系,以及風險評估、檢查和信息共享機制,從而指導工業控制系統運營單位從建設、運行和維護等全生命周期做好信息安全防護。通過健全的法規體系,做到我國工控系統信息安全的“監督有力,防護有據”。相信此次《規劃》的發布,也必將加速工控系統信息安全法律法規的建立健全。
明確人才培養計劃
智能制造需要什么樣的工程師人才,一直是業內近幾年持續討論的話題。尤其是與智能制造隨之而來的新技術的產生,對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以機器人為例,記者在以往的采訪中了解到,中國雖然已經成為全球最大機器人市場,但與之不能匹配的則是機器人研發、應用人才的緊缺。人才的緊缺,也將成為阻礙我國實現智能制造的一個重要因素。此次《規劃》則聚焦人才培養,明確了人才培養的計劃:打造智能制造人才隊伍,培養一批能夠突破智能制造關鍵技術、推動智能制造轉型的高層次領軍人才,同時健全人才培養機制,培養滿足智能制造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相信這也將為培養智能制造時代的新型工程師人才提供助力。
《規劃》已經發布,這讓整個市場有了明確的方向,但我們不得不強調,中國目前的制造業企業水平不均,有的需要解決最基礎的自動化問題,有的已經進入了數字化階段,當然,也有已經走在智能化道路上的企業。每一家企業都該認清自身所處的階段,不能盲目上智能制造的項目,應該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智能制造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只是為最終實現企業生產效率的提升,市場需求的迅速應對,以及生產柔性的一種重要手段。提高企業效益,并最終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才是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