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技術作為一種與現代科學密切相關的新興學科也得到迅速的發展,并且在工業自動化測量和檢測技術、航天技術軍事工程、醫療診斷等學科被越來越廣泛地利用,同時對各學科發展還有促進作用。隨著MEMS、激光技術、高科技材料等的技術進步,傳感器的研發呈現多樣化的趨勢,有的利用生物材料模擬人類皮膚,創新傳感器的觸覺;有的利用MEMS技術研發微型智能化傳感器,從而有利于復雜系統的集成;有的利用高精度的激光技術創造激光雷達,從而利于系統實時感知周邊障礙物與環境等等。
從定義上理解,智能傳感器(intelligentsensor)是具有信息處理功能的傳感器。智能傳感器帶有微處理機,具有采集、處理、交換信息的能力,是傳感器集成化與微處理機相結合的產物。一般智能機器人的感覺系統由多個傳感器集合而成,采集的信息需要計算機進行處理,而使用智能傳感器就可將信息分散處理,從而降低成本。與一般傳感器相比,智能傳感器具有以下三個優點:通過軟件技術可實現高精度的信息采集,而且成本低;具有一定的編程自動化能力;功能多樣化。概括而言,智能傳感器的主要功能是:
(1) 具有自校零、自標定、 自校正功能;
(2) 具有自動補償功能;
(3) 能夠自動采集數據,并對數據進行預處理;
(4) 能夠自動進行檢驗、自選量程、 自尋故障;
(5) 具有數據存儲、記憶與信息處理功能;
(6) 具有雙向通訊、標準化數字輸出或者符號輸出功能;
(7) 具有判斷、決策處理功能。
物聯網市場引發智能傳感技術新需求
智能傳感器這一概念是由國外引進的,通常定義為“帶有微處理器,具有信息處理功能的傳感器”。根據《敏感組件和傳感器名詞術語》國家標準,這里“傳感器”的定義是:能感受規定的被測量并按一定規律轉換成可用輸出信號的器件或裝置。通常有敏感組件和轉換組件組成。
80年代,將信號處理電路(濾波、放大、調零)與傳感器設計在一起,輸出4~20mA電流或0~5V電壓,這樣的傳感器為當時意義的智能傳感器。我們稱之為“第一代智能傳感器”。
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后期,將單片微處理器嵌入傳感器中,實現溫補、修正、校準,同時由A/D變換器將模擬信號轉換為數字信號。這種類型的傳感器不但有硬件,還可通過軟件對信號進行簡單處理,輸出為數字信號。我們稱之為“第二代智能傳感器”。
“現場總線”概念提出后,對傳感器的設計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實現全數字、開放式的雙向通信,測量和控制信息的交換在底層上主要是通過現場總線來完成,數據交換主要是通過Intranet等網絡來實現,傳感器設計上軟件占主要地位,通過軟件將傳感器內部各個敏感單元或與外部的智能傳感器單元聯系在一起。我們稱之為“第三代智能傳感器”。
進入21世紀后,由于MEMS技術、低能耗的模擬和數字電路技術、低能耗的無線射頻(RF)技術、傳感器技術的發展,使得開發小體積、低成本、低功耗的微傳感器成為可能。這種微傳感器一般裝備有:一個用于感知外界環境物理量的敏感組件(如壓力、溫度、濕度、光、聲、磁等),一個用于處理敏感組件采集信息的計算模塊,一個用于通信的無線電收發模塊,一個為微傳感器的各種操作提供能量的電源模塊。我們稱之為“第四代智能傳感器”或“智能網絡化傳感器”。
物聯網(IoT)是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簡而言之,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傳感器作為物聯網三大層次結構之一的感知層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現實世界中的物理量、化學量、生物量等轉化成可供處理的數字信號,是實現物聯網的基礎和前提,同時MEMS(微機電)技術作為支撐技術,在物聯網的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來源:安全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