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們雖然看到了國內制造企業對智能工廠的熱情,卻不能否認,智能工廠如何落地的問題依然是困擾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問題。
德國倍福自動化有限公司技術推廣經理范斌曾表示:“‘智能工廠’的概念人人皆知,然而,我看到很多工廠/公司狹義地理解了智能工廠,僅僅從信息化或者數字化角度去簡單理解,有的甚至為了完成任務,硬上了一套信息系統,在工廠增加了一些看板,并稱之為智能工廠。”
顯然,這樣的工廠并沒有達到真正的智能工廠的要求。
通常來看,智能工廠的建立涉及到多個部分,首先是信息感知,即利用傳感器、RFID等技術,實現信息的收集,涉及市場信息的采集、人員信息的采集、設備基礎信息及運行信息的采集、產品生產信息采集、客戶信息采集、銷售物流信息的采集等;其次是互聯互通,互聯互通指的是通過各種途徑,實現信息之間的互聯和共享。
由此可見,智能工廠的建設既是一項系統工程,同時也是一家制造企業需要去逐步建設的事情。羅克韋爾自動化公司大中華區市場部經理李仲杰表示:“智能工廠對于不同行業及企業來說,實施的起點和目標可能都不一樣,各自的認識也不一樣。有些人甚至把智能制造直接與機器換人及3D打印等同起來,而忽視了工廠基礎智能數字化設備的廣泛采用,這就容易將企業的智能轉型帶進誤區。其實,某些行業的智能制造在現階段可以和機器換人及3D打印完全沒有關系?!彼哉f,處在不同市場競爭格局和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對建設智能工廠的重點和著手點不盡相同。
對此,北京和利時智能技術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朱毅明建議:“對于中國大部分中小型企業而言,量力而行,全面規劃,分步實施,宜采用‘小步快跑’方式,每一步都要力求見到成效?!?/p>
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講,如何推進智能工廠的建設?菲尼克斯(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副總裁、菲尼克斯智能制造技術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彭曉偉給出了建議:(1)做好頂層設計,有序開展應用示范試點;(2)創新管理手段,切實增強安全可控能力;(3)依托行業聯盟,逐步完善創新服務體系;(4)深化部省合作,聯合打造協同發展平臺。
無論如何,智能工廠的建設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尤其是我國工業企業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既有高大上的大型企業,已經實現了全面自動化,甚至初步的數字化,也有很多工廠,仍需要從自動化開始,針對自身生產模式的高效的自動化產線和設備的實施是第一步,然后逐漸實現信息化,網絡化和物聯網化。當然,在這其中,整個商務模式,工藝流程的梳理,信息系統的考量和自動化的升級都要兼并考慮,從而保證未來不同技術可以協同應用。
正如范斌所強調的,智能工廠的落地是要有現實意義的,不能為了“實現”而“實現”。一定要因為它的確可以創造價值。而且從長遠來看,僅僅局限于滿足眼前的要求,不能滿足未來機器功能的復雜化,一體化的要求,生產線柔性化,未必是一條經濟節省的辦法,甚至在未來可能付出慘痛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