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記者從工業和信息化部(下稱“工信部”)了解到,隨著《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的印發,《中國制造2025》的“1+X”規劃體系全部發布。這標志著“中國制造2025”頂層設計基本完成,11個配套實施指南已經全部發布,全面轉入實施階段。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從工業化中后期走向工業化后期的關鍵5年。2015年5月公布的“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反映了制造業向智能化轉變的大趨勢,有望到2020年初步完成從工業2.0向3.0的升級,并奠定走向“工業4.0”的重要基礎。
胡遲表示,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深入實施,我國企業將依托“互聯網+”行動計劃,以提高創新能力和基礎能力為重點,推進信息技術與產業技術的深度融合,照著產業高端、智能、綠色、服務的方向發展,產生產業新的競爭新優勢,從而在技術、管理、商業模式等方面實現全面轉型升級。
“1+X”突破制造業發展瓶頸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中國制造2025》的“1+X”規劃體系中,“1”是指《中國制造2025》,“X”是指11個配套文件,包括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業強基、智能制造、綠色制造、高端裝備創新等五大工程實施指南,發展服務型制造和裝備制造業質量品牌2個專項行動指南,以及新材料、信息產業、醫藥工業和制造業人才4個發展規劃指南。
工信部表示,編制“1+X”規劃體系的目的,是要通過加強政府引導,凝聚行業共識,匯集社會資源,圍繞重點、破解難點,著力突破制造業發展的瓶頸短板,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
業內人士分析,《中國制造2025》的11個配套實施指南不是“指令性”而是“引導性”的,旨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下一步,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將加強《中國制造2025》“1+X”體系的落實,細化分解重點任務和責任分工,以目標為導向,圍繞重點任務、重大工程、重點領域梳理凝練一批重點工作,明確時間節點,落實配套政策,與《中國制造2025》實施形成全局統籌、重點推進的工作合力。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此前在媒體上表示,我國制造業到2015年已成為制造業第一大國,但在品牌塑造、創新能力等方面仍與其他先進國家有較大差距。面對國內經濟下行、投資增速放緩的形勢,必須把推進智能制造作為培育先進制造業的新動力來抓。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宏觀角度來看,中國經濟目前和未來10年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挑戰。鑒于中國制造業整體依然落后于發達工業國的現狀,加上人口老齡化導致的勞動力成本上升,智能制造為中國制造業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遇,不僅能有效提高傳統制造業的生產效率和降低各類成本,同時有利于培育和推進新興制造業的發展,這對提升中國制造業的全球競爭力至關重要。
外企同等適用
在國家發改委15日召開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表示,日前印發的《國務院關于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干措施的通知》指出,鼓勵外商在制造業加大投資、優化結構。主要舉措有,明確外商投資企業和內資企業同等適用“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政策措施,以及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優惠政策要重點支持制造業項目。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表示,內外資同等適用“中國制造2025”戰略,其實就是在負面清單基礎之上的國民待遇升級版。負面清單只是準入門檻,現在外資企業只要進來了,將與國內制造業企業同等享受土地、電力、網絡等各項優惠。
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推進,目前已有上海、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等20多個省區市出臺了具體的地方實施政策,各地形成了東部轉向高端裝備制造、中部產業升級、西部優勢產業突破的不同發展思路。
16日,成都市政府公開表示,工信部批復同意《成都市創建“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實施方案》,繼寧波市、蘇南城市群和珠江西岸城市群之后,成都成為全國第三批、西部第一批“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
辛國斌表示,開展城市試點示范,是以“解剖麻雀”的方式探索新常態下不同類型城市制造業轉型的模式和路徑,鼓勵部分地區先行先試、重點突破、形成經驗,有利于推進“中國制造2025”實施。
摘自 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