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和品牌大國轉變,有賴于實體企業的發展,而實體企業的發展壯大需要工匠精神來支撐。這要求企業制定并實施本領域做精、做細、做強產品和服務的品牌戰略,建設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企業文化戰略,培養企業持久的競爭力和發展能力。
繼去年在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工匠精神后,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推動中國經濟進入質量時代。崇尚和培養工匠精神,不僅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依據,而且在當前社會浮躁和短視情緒泛濫,經濟“脫實向虛”的背景下,對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高國際競爭力都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
為打造本行業最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注重產品和服務的細節,在反復改進中追求完美和極致,確保產品每個部件的質量和服務每項環節到位,絕不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投機取巧、偷工減料、損害基業的長期穩固。他們還會通過言傳身教,將這種專注、敬業、不斷完善、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的品質傳承下去。這是現代大工業的組織制度和操作規程無法承載的。
由工匠精神帶來的學習效應具體體現在產品設計、生產、管理三個方面。一是能使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學會如何將工藝和產品設計得更為細致,成本更低;二是能使工人在重復性工作中,完成相同工序的速度加快;三是能使經營者在從原材料配送到組織方面逐步學會如何將生產安排得更有效率。中國古代“庖丁解?!焙汀百u油翁”等故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即所有技能都能通過長期反復苦練而做到熟能生巧,提高勞動效率。
國內外經濟發展實踐表明,充分發揮和傳承工匠精神,是實現企業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根本途徑。例如,德國在工業化過程中,一開始走的是偷學英、法技術的道路。這使“MadeinGermany”一度成了帶有侮辱性色彩的符號。后來,德國大力倡導工匠精神,并打造出世界一流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工人隊伍,憑借獨特的專業技術和質量,終于使“德國制造”成了高質量、經久耐用和信譽的代名詞。據韓國央行發布的《日本企業長壽的秘密及啟示》的報告與數據,世界上超過200年歷史的企業有5586家,其中具有執著和傳承工匠精神的日本和德國分別有3146家和837家,占比超過71%,日本還有7家企業經營歷史超過1000年。
堅守本業,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集中體現。這種專業化經營理念有利于集中資源和精力關注產品的制造和顧客的需求,通過做精、做強,不斷改良產品,創造富有特色的口碑和品牌,占領更多市場。例如,我國手工業傳統名牌“張小泉”剪刀已有300多年歷史。日本可果美公司從1899年創業至今,始終生產與西紅柿相關的產品,成了一大特色。還有很多企業在放棄本業陷入困境后,依靠回歸本業而獲得新生。秉承工匠精神的企業長期專注于某個領域、某項產品,追求的是每件產品的完美,甚至十年磨一劍,一生只做一件(種)產品。這些產品主要依靠手工精心制作,雖然耗時長,成本也比較高,但慢工出細活,能生產出更精致、更完美的“奢侈品”。這些“奢侈品”雖然存在專業化程度高、規模小而無法獲得規模經濟、缺乏革命性創新等缺陷,但憑借專業技術優勢和品牌,在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還有利于開拓海外市場。對市場來說,雖然有些消費者喜歡新奇的產品和服務,但也有很多消費者喜歡有歷史、有文化的東西,還有的消費者喜新不厭舊。加上人們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對高品質、高價格“奢侈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這就賦予傳統產品持久而廣闊的市場空間,進而支撐著這些企業和產業的持續發展。這就是擁有8000萬人口的德國,能依靠大批被稱為“隱形冠軍”的中小企業創造2300多個世界名牌的原因。
數千年來,我國不缺能工巧匠,并擁有許多偉大的發明和精湛的技藝,如今又成了世界制造大國。但今天我們因缺乏工匠精神,難以成為世界制造強國和品牌大國。我國要實現產業轉型與升級,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和品牌大國轉變,有賴于實體企業的發展,而實體企業的發展壯大需要工匠精神來支撐。這要求企業轉變經營理念,制定并實施本領域做精、做細、做強產品和服務的品牌戰略,以及建設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企業文化戰略,培養企業持久的競爭力和發展能力。這還要提高技術工人的待遇,通過加強職業培訓、恢復和強化學徒制、定期舉辦匠人大賽等方式,培養和造就技術工人。國家則要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體系和教育模式,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擴大技術工人隊伍,在全社會弘揚工匠精神和匠人文化。同時,加強對傳統工藝技術和品牌的保護和支持,建立與完善老字號認證制度,加強市場監管,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
摘自 人民政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