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行動計劃以及《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的大力推進,傳感器技術及傳感器產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如果把計算機比喻為人的大腦,通信比喻為人的神經系統,那么傳感器就是“五官”和“皮膚”,承擔著感知并獲取自然環境中的一切信息數據的功能。西方發達國家正因為重視傳感器等技術,逐步形成了全球高新技術發展以及軍工武器裝備的基礎技術的應用差異。
物聯網驅動傳感器大發展
人類已經步入以信息化為特征的21世紀,從一定意義上講,即進入了傳感器時代。傳感器與通信、計算機被稱為現代信息系統的三大支柱,傳感器技術發展與應用成為衡量一個國家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如今,中國正全力實現智能制造的轉型,物聯網成為智能制造的關鍵一環。作為物聯網感知技術中最為關鍵的技術,它就像是構建“物聯”概念的硬件“細胞”,承擔著數據采集和傳輸的重任,是物聯網實現的基礎和前提。數據顯示,全球物聯網市場規模在2025年有望達到11萬億美元,相應的傳感器市場也將達到數千億美元的市場規模。
智能傳感器是大勢所趨
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對傳統傳感產品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場不僅對傳感器的精度、可靠性、響應速度等要求越來越高,同時對傳感器的功能、信號處理、數據通訊等智能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傳感器正在向小型化、低功耗、智能化等方向發展。隨著半導體數字技術與MEMS技術的發展,智能傳感器是傳感器發展的重要方向。
對此,美國邦納工程國際有限公司產品經理王永貞表示,目前智能傳感器是國際上傳感器研究的熱點。面臨工業4.0,中國智能制造2025大環境帶來的機遇,美國邦納也必須持續推出智能化的傳感器以滿足工業用戶的需求。
與一般傳感器相比,智能傳感器具有更多優點,比如:通過軟件技術可實現高精度的信息采集,而且成本低;具有一定的編程自動化能力;功能多樣化。當然,這些優勢也讓客戶,尤其是工業客戶“愛不釋手”。
圖爾克(天津)傳感器有限公司位置類傳感器高級產品經理馮曉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到:“‘工業4.0’是整個制造業發展的大趨勢,這也意味著,未來,客戶需要的是更智能化和柔性化的傳感器產品。若想滿足這種需求,就需要在具備本身功能的情況下,同時可以提供一些附加功能給客戶以滿足他們的不同需求。”
據悉,2016年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推動智能傳感器等領域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據了解,智能傳感器將是工信部接下來要著力發展的重點領域。
應用領域不斷拓寬
過去,傳感器更多應用于工業。我國工業現代化的進程和電子信息產業以20%以上的速度連續高速增長,帶動了傳感器市場的快速上升。近幾年,傳感器在醫療、環保、氣象等專用電子設備中的應用也快速增長,所用傳感器占市場份額的15%左右。上述行業對傳感器的大量需求,為傳感器產業提供了很好的發展機遇。
現在看來,智能電網領域也有望成為傳感器使用的“大戶”。智能傳感器是具有信息處理功能的傳感器,帶有微處理機,具有采集、處理、交換信息的能力,是傳感器集成化與微處理機相結合的產物。智能電網與眾多智慧體系一樣,不是單獨的個體,而是眾多裝備與技術共同作用的產物。建立智能電網所需大部分成本的花費在終端電力分布系統以及智能電網在電力設施上的終端信息系統,網絡安全軟硬件建設,很大一部分將投資在傳感器網絡上面,直接帶動了傳感器的市場。
事實上,現在的傳感器應用早已無處不在。正因為有了傳感器的存在,我們才能享受今天智能設備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捷。一部智能手機中要用到十幾種傳感器,一部高檔汽車里可能要用到幾百個傳感器,一個現代化智能工廠中用到的傳感器數量動輒以萬計,傳感器已經滲透到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傳感器的大范圍應用,《第三次工業革命》和《零邊際成本社會》的作者杰里米·里夫金曾大膽預測,到2030年,全球應用的傳感器數量將從2013年的35億個突飛猛進到超過100萬億個,人與自然環境將通過傳感器緊密相連。
中國傳感器市場經過多年的孕育和成長,已經相對成熟,市場規模也在逐步擴大。可以預見的是,物聯網、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能電網這些在“十三五”期間將會大力發展的“智能”領域必將為傳感器帶來更多新的機會。如何在智能化的浪潮中牢牢抓住傳感器市場的巨大機會成為了眾多傳感器廠商需要思考的問題。